买房不易,想买到心目中的好房子,更不容易。如今,越来越多的房产自媒体帐号,热衷于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房源信息、招揽客户。然而,不少人实际体验后却发现,“某楼盘买房返现200万元”、“营销费返现8万元,可以直接抵扣首付款”……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的这些房源推介,看似价廉物美,其实都是如同镜中花、水中月一般的虚假信息。
记者浏览几大短视频平台发现,不同超低价房源信息的发布者很多,他们所推荐的各个楼盘文案雷同,均宣称有核心区域的核心配套资源,价格上均低于周边相邻地段房价30%至40%,甚至腰斩。不过,楼盘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始终是个谜,部分视频以第一视角直接在房间内拍摄,仅凭这些细节,很难辨别房源的真实性。但与此同时,这些短视频"流量"往往都比较高,评论区里、直播间内,甚至还有不少疑似水军的账号,不断留言、发弹幕。
一名资深房产经纪人向记者介绍,这类房产自媒体通过拼接视频,张冠李戴制造虚假价格,目的是引流。而找到看房者,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还会诱导消费者签订“看房协议”,并以看房费、信息费、锁房费等名目收取费用。但即使看房者支付了相关费用,也会被以“房屋已出租”为由,带看其他房源。如果看房者不满意要求退款,就会发现自己被拉黑。也就是说,所谓的网络“低价好房”已经发展成为行业黑灰产,暗藏着获取流量、套取客户信息、骗取押金等套路。
受到困扰的,还不仅仅是看房者。上海近十家楼盘近日也纷纷发声称,部分外部人员为了吸引流量,在网络平台发布不实返现信息,对准业主和客户造成干扰。并强调,所有关于项目房源的信息及价格以案场输出口径为准,其他渠道发布的优惠信息,均为虚假信息。
为何会出现这种乱象?记者调查发现,房源信息发布,作为房产营销的重要一环,一直是有关部门监管的重要内容。但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信息发布主体和传播渠道都悄然发生了变化,也给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房源信息的,有不少是未备案的房地产机构、企业甚至个人。部分中介有时还会花钱雇博主发布虚假房源广告,再加上夸张的剧本式演绎,让房产营销环境乱上加乱。另一方面,这些房源推介信息中,常常出现“砸盘、跳水”等夸张的广告语,“不限购”“零首付”等诱导性表述的使用,更是容易误导消费者。
律师宋安成也认为,相关乱象的产生既与发布信息的房产中介的任性妄为有关,也与平台的审核处置不力有关。由于二手房销售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中介为了抢客源,就会使用所谓的非常规手段、甚至是违法手段。针对这些情况,短视频平台目前的审核和监管机制,更多的是“事后监管”,而非“事前监管”,因此难以在虚假房源信息发布之前将其精准拦截。同时,对相关发布者的处罚力度偏小,也不足以形成震慑。比如,对于频繁发布虚假房源信息的账号,平台往往只是进行短期限流或简单警告,意味着,违规者仍有机会继续发布虚假信息。
频发的乱象,呼吁着监管的升级。宋安成表示,多年来各地的整治执法比较多的针对房产经纪公司,或房产信息发布较为集中的专注房产交易的线上信息平台、主流网站。 后续要想从根本上遏制相关乱象的发生,还需从房源信息发布主体和内容审核等两方面加强把关。
记者注意到,中央网信办近日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要求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恶意营销乱象。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等地网信部门也已协同相关部门开展相关整治行动,明确要求杜绝夸大误导和虚假信息传播、确保账号依法依规运营。相信在各方的合力下,虚假房源发布乱象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整治。
编辑: | 陈昱卉 翟静 |
责编: | 金梅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