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常州市中医院附近一小吃店公然挂有“胎盘加工”字样引发关注。
涉事商家表示,“胎盘加工是制成胶囊,没有胎盘的客人收费800元,自带胎盘的话300元一个,胎盘都是从(医院)产妇手里弄来的”。记者从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涉事店铺已经停业一段时间,目前市监局还在与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安联合调查。
记者采访发现,涉事商家此前从事产后服务工作,也做过月嫂,现在经营某月嫂服务中心,专门给顾客介绍月嫂。
对于胎盘是否从医院流出,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正配合市场监督管理局调查。该工作人员介绍,通常而言,胎盘的处置医院会和产妇签署一份知情同意书,产妇可选择自行处置或委托医院处置;如果产妇放弃胎盘,医院会按医疗废物进行处置。
受一些传统观念影响,加工胎盘食用进补作为一种所谓“民间秘术”流传甚广。那么,胎盘到底有没有价值呢?
胎盘曾被用作中药,药名为“紫河车”。据很多医学古书典籍记载,胎盘有补肾益精,益气养血的作用,常常给身体虚弱、咳嗽气喘、不孕人群食用。不过在2015年版的《中国药典》中,紫河车已经被除名。简单来说,胎盘就像一张大网,网眼的大小是固定的,只要大于网眼的外来物质都无法通过,也就达到了保护胎儿的目的。不过,被胎盘拦截下来的细菌和病毒,可能存在胎盘里。在制作过程中,病原体也未必都能被充分灭活。比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这些都属于血液传染疾病,食用携带这些病毒的胎盘,可能也会被感染。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主任医师程琰在接受东方卫视《午间30分》采访时建议,产妇自行带走的胎盘也应尽快无害化处理。她表示,民间食用胎盘或者自己储藏胎盘,和民俗有一定关系。过去中医里确有“紫河车”入药的用法,但是现代医学对这方面的应用或者研究还不太充分,胎盘中含有的激素、蛋白质及红细胞等是否具有营养价值或者药用价值,目前没有确切的科学研究机制。如果产妇自留胎盘,在保管过程中也要注意,胎盘离开母体以后暴露在自然环境里,如果保管不当,就会存在滋生大量细菌的风险,增加安全隐患。
事实上,对于胎盘处置,国家层面早有规定。2005年,原卫生部发布的《关于产妇分娩后胎盘处理问题的批复》明确,产妇分娩后胎盘应当归产妇所有。产妇放弃或者捐献胎盘的,可以由医疗机构进行处置。此外,如果产妇患有乙肝等传染病,按照要求,胎盘必须交给医院处理,不能自行带走。
然而,此前多地医院曾被曝医护人员私自处理胎盘,导致外流到地下市场。
今年3月,网传贵州遵义仁怀酒都妇产医院工作人员多次私自拿走胎盘。有视频显示,工作人员疑似将胎盘用黑色塑料袋藏匿。对此,涉事医院称他们在处理,涉事员工已经被辞退。当地卫健部门随后证实,涉事医生已被院方开除,仁怀市卫监大队已立案调查。
此前,北京某妇产医院周边,黑市倒卖人体胎盘的报道也曾引发关注。据报道,胎盘倒卖者盘踞在医院周边,动用各种关系非法收购胎盘,并加工成“胎盘胶囊”高价卖出获利。
既然,胎盘处理已经有了明确规定,为什么还会流出来?
从常州小吃店涉嫌“胎盘加工”和以往案例当中不难发现,一是产妇自留胎盘后可能转给相关人员;二是产妇放弃或者捐献胎盘后,由医疗机构进行处置当中出现漏洞。比如,有些医院未能严格执行相关处置规定,有的医院甚至将胎盘的登记、交接及处理工作,交给临时工或保洁员,这也给了一些人可趁之机。
除了胎盘处理有明确规定,《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也明确,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若胎盘可能造成传染病传播,医疗机构应告知产妇,并按《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消毒处理并按医疗废物处置。如果涉事医院工作人员存在私下藏匿甚至买卖胎盘,不仅当事员工违反了上述法律法规,涉事医疗机构或也将根据具体情况承担相应的责任。
业内人士表示,胎盘非法流通事件也暴露出,医疗废物管理依然存在不科学、不规范、不严密等盲区。常州涉事商家声称“胎盘都是从产妇手里弄来的”,那么那些没有自带胎盘的顾客,他们购买的胎盘加工品,原料又从何而来?其中是否存在医疗机构内部人员的监守自盗?这些疑问都需要监管部门抽丝剥茧,深入调查,依法处理。同时,也要纠正公众对胎盘营养价值及风险的错误认知,摒弃这类不科学、不安全的“滋补” 观念。唯有监管与科普双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此类乱象,守护公众健康与法律尊严。
编辑: | 陈昱卉 游玮 |
责编: | 崔信淑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