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进步,各行各业也在发生变化,跨界转型能做些什么?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有16位从钢铁行业走出的产业女工。曾经她们作为钢铁行车工,每天开动机器,吊运几百公斤重的物料,而今,她们转型做起了养老护理员,完成一次完美蜕变转型。
见到何洪菊时,她正带着老人做晨间活动,言语耐心温柔。六位认知障碍老人的生活起居和康复活动,一切尽在她的掌握。“老人不能离开自己视线,要非常非常有耐心才行,因为有时候她也有情绪,不顺着她就是一直发脾气,像小孩子一样。”
六年前的何洪菊可不是这样。当时的她是一名行车工,每天在高空中操控庞然大物,吊运几百公斤重的物料。“我最早在宝钢钢管厂里干的,高空作业就是和设备打交道,和机器打交道的。”
六年前,钢铁行业步入智能制造转型期。在朋友的推荐下,何洪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当上了养老护理员。“进来后还是有一定的恐惧,最大的挑战就是要面对死亡,看到死亡和排泄物的时候,有种抗拒的心理,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她回忆。
没有医护经验,不懂老人心理,只会跟机器打交道,她到底行不行?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失智照料中心主任蔡鹤告诉记者:“她们刚开始来的时候,面对这些认知症老人,还是有点手足无措的,但是她们很虚心地学习。”
用学操控行车的劲头来学如何照顾老人,很快也就驾轻就熟了。“嘴巴张开,红红来,嘴巴张,老人们是宝贝啊,要她完全咽下去了,再喂第二口。”何洪菊很有耐心,“你说行车和护理员的话,其实看似跨度很大,其实它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行车工就是胆大心细,在操作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责任心。”
像何洪菊这样从钢铁企业转型而来的养老护理员,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共招了16名。她们平均年龄43岁,正是从事护理岗位的黄金年龄。护理部主任张丽坦言:“最早的时候我们觉得养老行业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60后70后比较多一点,所以她们80后加入,等于注入了一批新鲜血液,他们的学识还是比较好的,能够很快吸收养老护理行业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
同为行车女工、仅有初中文凭的付海艳,硬是花了一年多时间啃下了护理教材,在2021年入职前拿下了初级护理员证书“带证入职”。她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养老这一块肯定就是比较有前景的,趁着自己还能学一点东西的时候,我想去多学一点东西。”
带证入职+面试出色,这位转行的行车女工入职仅1个月就被上海工匠、市劳模黄琴收为徒弟。工匠传人如今成了业务骨干。入住老人对她的评价也是“能吃苦,干事利落,当自己家人一样的”。
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失智照料中心主任蔡鹤告诉记者:“看着这些老人一点点从不认识她到认识她,身体情况也慢慢好转,家属也是对她们非常肯定。”
闯过来的这16位老钢铁人,有9人获得养老护理员中级资格证书。从把握行车操纵杆到托起养老生命线,她们说,这次职场转型,选对了!“我觉得我是来晚了,尽自己的一份心,照顾好这里每位老人。”“蛮喜欢的,我打算以后就算55岁退休了,也还做这行。”
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院长计琼表示:“这几年市民政也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包括护理员入职补贴,包括一些激励政策,我们也是希望有更加年轻的、更加高学历的人员,能够加入到护理员队伍中,因为护理员队伍对整个院,护理质量是一个最最底层的保证。”
随着时代发展,产业也在正进行结构性调整,这其中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或许会面临着阵痛和转型,而当变化来临时,一方面需要勇气走出舒适区,努力做出改变适应变化,另一方面也不能缺少社会各方的支持,而这也许是每一个人或者产业转型蜕变的基石。
编辑: | 尤颖慧 |
视频编辑: | 朱玲敏 |
摄像: | 孔权 |
责编: | 顾怡玫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