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这个春天,上海的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在浦东新区高桥镇的富特四村,有不少患病的老年人,他们家中的救命药几近告急。
施老伯,83岁,肺癌患者,正在服用靶向药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益阿婆,乳腺癌中期,患癌5年,癌症已扩散到肺部,现靠中药调理……
封控期间,居委会每天总能接到好几个老人求医问药的电话。协助开展核酸检测、组织分发保供物资、管理涉疫楼栋……这些工作已经让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分身乏术。谁来代老人们去医院配药呢?
张瑞强是上海海洋石油局船舶分公司的一名员工,家住富特四村。3月17日,他成为了小区封闭管理后的第一批志愿者。
一天,正身穿“大白服”做核酸检测扫码工作的张瑞强听闻小区内老人即将断药的消息,他马上找到其他志愿者代替自己,然后径直前往居委会报到。
躬身入局,并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在上海这样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前往医院,张瑞强不是没有发怵过。“党员在关键时刻就要挺身而出,再说这事总得有第一个人做榜样。如果能安全回来,那么下次其他志愿者就容易接受了。”
早上七点半,医院尚未开诊。在富特四村两公里之外的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张瑞强已经早早地站在了挂号窗口前。在缓慢向前挪动的队伍中,有不少都是和他一样的“红马甲”——各个社区为居民代配药的志愿者。
八点十分,此时张瑞强和挂号窗口之间只隔着一位“红马甲”,这让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但就是这位“红马甲”,却又让张瑞强苦等了半个多小时:放眼望去,每一个挂号窗口前,都有一叠高耸如小山的医保卡。他有些疲倦,环境的闷热、人群的拥挤、防护面罩的不透气,让他眼前形同蒸笼。额头沁出的大颗汗珠直逼眼眶,他不敢揉眼睛,只能不停地眨眼。
挂号仅仅是第一步。一天之内,等待张瑞强的还有代就诊、取药、缴费、分发、收款、清点药品……一头扎进来的时候,张瑞强也许没有想到,这样的流程,今后他每隔两三天就要再循环一遍。
在小区与医院之间数次往返之后,张瑞强的核酸检测结果依旧“全阴”,这也让原本有一丝犹豫要不要参与进来的其他志愿者不再彷徨。在张瑞强的表率和居委的动员下,八位志愿者加入了代配药工作的队伍,“配药小分队”正式成立了。
代配药前一天晚上的七点左右,张瑞强会来到社区二楼“坐诊”,整理阿姨爷叔们提交的买药信息。姓名、门牌号、联系方式、挂号科室、药品名称、品牌、规格、数量……这些他都仔细梳理成表,并挨个收下社保卡。有病人要注射胰岛素的,他会多问一句是否要附上针头;有要取活性疫苗的,他会自备冰袋,次日带去医院。这天一整晚的忙碌之后,124位居民的配药需求都被张瑞强记录在案。
第二天一早,张瑞强带领“配药小分队”来到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队友们根据分配到的科室,拿上对应居民的医保卡开始排队。接下来,他们有一场“硬仗”要打。
“神经内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是配药需求最多的科室。往往一个科室就三四十张医保卡。”张瑞强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在医院的每一分钟,张瑞强的神经都是紧绷的。他不仅要留意自己负责的科室的配药情况,还要时刻关注队友的信息,这样才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人力和时间。
“这个居民要挂三个科室,这个科室看好后把医保卡给你。”
“这个居民是第一次来七院配药,得先激活医保卡。”
“主任医师今天不值班,副主任医师没有权限开这种药。”
……
像这样的突发事件,每天都会上演好几遍。每当这时,张瑞强会迅速让下一张医保卡先顶上,这样不至于浪费更多的时间。
而当遇到无药可配的情况,张瑞强和队友们则需要办理退挂号费的手续。退费要先找医生签字,然后去服务台敲章,接着再打印发票,最后去排队退钱。“感觉乏了,当时真想自己贴进去这笔钱,那样就不用重新排队了。”张瑞强说。
拿到所有的药之后,张瑞强和队友们将每位居民的药品打包分装,放入提前编号的袋子中。当他们准备离开医院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五点。“我们和医生一起上班下班!”张瑞强和队友们打趣道。
回到社区里,张瑞强和队友们来不及喝口水喘口气,马不停蹄地在群里通知居民,并挨家挨户送药上门。直到小分队成员回到社区办公室清点完收款情况,这趟代配药品的全套流程才算走完。
疫情期间的代配药堪比“西天取经”。经过几天的“试炼”之后,第一批的八名志愿者志愿者中,绝大多数人都以各种理由推掉了接下来的行动。这下,“小队长”张瑞强又要继续招募队友了。
但是张瑞强十分理解:毕竟每家每户有自己的事情,况且当下外出有风险,还是去医院,坚持不下来很正常。但他本人不会放弃,“既然接了活,就应该给居民一个交代。哪能随便撂挑子?”
很快,居委又招募了6名代配药的志愿者。面对一张张有热情无经验的陌生面孔,作为队长的张瑞强耐心地讲解了代配药的流程和注意事项,鼓励队友们随机应变、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工作效率。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为乐的感觉是会‘上瘾’的”,对于责富有任心的张瑞强来说尤其是如此。
一天,张瑞强在社区整理完药品清单已是深夜。当天来不及送去隔壁小区的药,他本打算第二天一早再交接。但没想到他刚到家洗了一把脸,电话就响了。电话那头是隔壁小区唐阿姨低沉发颤的声音:“小张,我有点心绞痛。今天给我配到药了吗?”近一个月来,张瑞强对不少需要代配药的居民已经非常熟悉,他知道这一通电话意味着什么。来不及换掉睡衣拖鞋,张瑞强赶紧骑上电瓶车直奔社区办公室取药。
到了隔壁小区的门口,只见唐阿姨已经捂着胸口等在了家门外。因为属于不同的封控区,张瑞强没有办法进入小区。他示意唐阿姨往前走几步,将药从隔离护栏的上方抛了过去。拿到药的唐阿姨不停地用上海话表达着自己的感激。尽管身为山东人的张瑞强不能完全听懂,但从唐阿姨一瞬间舒展开来的笑容中,他读懂了其中的情绪。
“疫情有多难,我们就有多努力。疫情让人们的生活变得糟糕,但是我会永远感谢这段人与人之间和睦有爱的日子。”4月16日凌晨,忙碌了一天的志愿者张瑞强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瑞霖 特约记者 杨涵 视频由志愿者张瑞强提供)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