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大地锦绣河山,滋养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SMG(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倾力打造,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担任学术总顾问,8集大型系列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将于12月9日在东方卫视、百视TV同步播出。
《何以中国》立项之初,国家文物局即牵头组织了多轮选题论证、学术研判,在拍摄全程中给予坚强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并在纪录片定稿和成片阶段,悉心指导团队完成了这部近年来中国考古类纪录片中的扛鼎之作。
纪录片分《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从迈向一体化的秦汉王朝讲起,进而溯源至旧、新石器时代之交,见证中华大地的先民发展农业、定居社会、组成家庭、运行社会,建立早期信仰与文化审美,开始五湖四海间的交流,形成区域古国和早期文明,开启夏商周的王朝时代,直至秦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交出了一份宏大、深邃又生动的时代文化答卷。纪录片入选中央宣传部“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
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汉化育民意,使统一成为中国人历两千年而不变的认同。在那个四方攸同的时代里,人们在山河湖海间努力经营一生,慢慢垒就矗立历史长河中的文明。
纪录片首集《秦汉》,依托百年中国考古发现,从湖南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秦代木方、渤海湾畔的秦代行宫遗址、秦直道遗址、汉代南越国宫苑遗址、海昏侯墓等历史遗存中,解析史料、透物见人,解码秦汉王朝统一的历史进程,追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持续发展的历史答案。
安陆城外“睡虎地”四号墓里的一封家书,让人窥见20多个世纪之前,秦军普通士兵黑夫和惊对家人的牵挂,又是战争年代对统一与和平的向往。就在他们写下家书的两年后,公元前221年,秦扫六合,完成广阔疆域的统一。在六国故地和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地区,大量镶嵌秦诏版的铜权和铁权出土,镌刻着秦统一度量衡的历史。
时间继续向前。使臣陆贾从长安出发,携带着汉朝预备封授给南越王的印绶,前往番禺,劝服南越王赵佗臣服汉室。今天位于广州的南越国宫苑遗址,让人得以想象华音宫畔的曲流石渠与波光粼粼的蕃池。在汉朝疆域的西边,亘古不变的大漠风沙,记下汉张骞出使西域的足迹;镌刻着卫青、霍去病远征漠北,封狼居胥的豪情壮志。一个历史上的小人物,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的啬夫弘,则在18年的迎来送往间,见证丞相史李尊护送复员的戍卒返回原籍,也见证和亲的解忧公主晚年从乌孙归汉。
以时间为线索,首集《秦汉》以出土文物、考古遗址所反映的历史样貌为依托,从使臣、将军、和亲公主、普通士兵的不同视角及人物故事出发,讲述秦汉大一统在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各领域的实现。全集高屋建瓴、饱含深情,既有对王侯将相的描摹,也不乏对历史中小人物的人文关怀;从而在讲述秦汉宏大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勾勒出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在叙事及美学风格上,纪录片一方面通过震撼又精致的文物和遗址拍摄,展现出历史细节的真实美感和生命力,另一方面通过情景再现的影视化呈现手段,还原历史现场,打造别出心裁的视听语言,让历史细节、历史人物生动鲜活地出现在观众面前。纪录片的每一个画面都值得细细品读。摄制组利用三维地图,呈现了秦汉各阶段的文化疆域版图以及地理地貌特征,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模拟还原了古代宫阙的面貌。蒙恬、刘邦、霍去病、卫青、刘贺、解忧公主等历史人物形象,则参考了秦兵马俑、汉画像砖等众多考古发现中的造型。就连南越宫苑中的梅花鹿、龟鳖,宫人清点从北边移植过来的枣树所结果实数量等一闪而过的影视画面,也都有考古实证为依托。
统一而不断强大的中国,从秦汉时代启程,建构起多元一体的文明,持续发展至今。纪录片以百年中国考古的丰硕成果为依托,以纵向时间为线索,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与早期形成和发展。正如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所说:所谓“何以中国”,即用考古实证追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持续发展”的历程故事。
独特的中华文明如何形成?秦汉之前是否有更早的中国雏形?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是否可靠?中国文明五千年是否可信?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创新性地采用倒叙手法,从秦汉开始,溯及过往,追随考古学家的脚步,回答“何以中国”之问。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