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石库门弄堂里,经常会看到一定白色小棚,棚子里不时传出“蹦、蹦、蹦”的声响,就好像不专业的乐手在练琴。走近一看,棚下白白的一片,轻薄的棉絮漫天飞舞,场景还挺浪漫。爷爷奶奶告诉我,这是棉絮师傅在弹棉花,做棉被呢!
如今,弹棉花这项职业在上海已然不多见。在轨交四号线鲁班路出口旁边弄堂里,还留守着一位匠人。只要他在工作,循着“蹦、蹦、蹦”一声声弓弦敲响而去,你就能找到他的铺面,欣赏到那一朵朵纯白的雪花在弦上飞舞的景象。背着一个大木弓,用木槌一遍遍来回敲击弓弦。没错,棉胎坊老板方师傅正在弹棉花。
左手握着弓,右手拿着木槌。弹棉花时,棉花不能飞高,以弓弦的振动拉动棉花,一点点拉平,当弓弦在棉花中上下浮动时,用弹槌一遍遍敲,“三下轻一下重” ,这样上上下下不停地在棉花里敲击弓弦,使棉花得到充分蓬松柔软,看上去更加洁白。
方记棉花店由夫妻两人一同打理,方师傅20岁开始学徒弹棉花,在上海扎根至今也有30多个年头。回忆起,初到上海时一家人就住在搭的棚子里,环境十分简陋,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无依无靠。而如今现在,虽然日子贫苦,但夫妻俩也都是乐乐呵呵的。
“再苦也要把孩子培养好,什么都为了孩子。”在方师傅的一生中,他最佩服的人是自己的妻子唐素琴,因为妻子的坚持和倔强,激发起自己的对弹棉花的信心。从五里桥街道开始,日子逐步稳定,方记棉花店的名声也可以说是有口皆碑,虽然棉花店有搬迁过,但还是固定在一个范围,几十年都不变。
“老板,这样翻一番多少钱?”
“40块一斤,65块是底数”
鹅绒被、鸭绒被、蚕丝被、九孔被,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棉被似乎被人们淡忘,手工弹棉花的铺子、摊位几乎在上海绝迹。但上了年纪的人,依然会怀念手打的“棉花胎”——松一松,拍一拍就可以继续用,而且还很柔软。
棉花弹完,进入下一道工序,需要手工再勾上红线绿线的网状纱套,再弹好的棉花上面套牢。最后用磨盘压磨,站在磨盘上,横过来,直过去,左右来回转动,使弹好的棉花和纱线充分粘合在一起,那是因为在弹棉花的时候,有些地方存在脱节,所以可以用这个方法弥补完整。
“还有坏的棕梆修伐,磨剪刀,弹棉花”这些熟悉的吆喝声,曾活跃在老上海弄堂的大街小巷,如今随着城市变迁,也渐渐融入岁月成为珍贵记忆。一些传统手艺,也慢慢因为机械化操作的发展而濒临失传。方师傅说,即便孤独,只要还有居民需要,他会坚守下去。
【关键帧】
左手弓,右手槌。弯腰曲腿,精工铸就。
金鸡叫,雪花飘。棉絮飞舞,温暖生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屠佳运 编辑:范饱饱)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