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中的战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时,或许所有人,都会在内心重新定义人偶剧或者木偶剧的概念。今年5月15日,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最后一头战象》将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开启新一轮的演出。此前给观众带来震撼感官体验的象偶,又迎来了5.0版的新升级。象偶的表演功能更多了,人象之间的感情传递,也将变得更加细腻传神。
上海木偶剧团木偶设计制作冯呈祥介绍:“把大象身上所有的骨骼、关节,都根据新的台、演员的操作,进行非常复杂的调整。”
上海木偶剧副团长张明煜表示:“借助于"战象"这样的作品,将传统木偶的研发作为一个升级改造,重新梳理我们如何对标国际市场,对标我们的传统艺术,如何让传承和未来发展有机结合,做更多我们木偶所能呈现的艺术样式。”
除了制偶技术的不断升级外,本届中国艺术节的多部作品,也在各自的领域内,不断提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度。开幕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不拘泥于传统,设计师运用了的26块可移动的景片,在电脑编程的统一调度下,腾挪旋转,配合多媒体投影,实现弄堂、报馆、裁缝等不同场景的转换。话剧《追梦云天》以飞机设计工程师唐瑛的视角,展现国产大飞机制造和中国民航人的心路历程,舞台的设计也极富科技感。150平方米高低错落的四面冰屏,构成了一个既现代又科技感十足的戏剧空间。
舞台上的巨幅LED冰屏半悬在空中,与舞台平面呈斜面倾角,结合剧中情节,不仅可以呈现大飞机研发过程中的各种科研数据,主人公在研制试验过程中的探讨和争论,也通过多媒体视频,实时投影到屏幕上。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而言,《追梦云天》不只是一部作品,更是对话剧艺术的当代舞台表现,进行了一次时代性的新实验。
舞美设计黄楷夫 称:“把主题用空间的方式,跟文学、跟表演做一个交响,不是简单地做一个背景,非常难,话剧舞台这么用是第一次。”
将与《追梦云天》一起代表上海角逐文华大奖的另一部沪剧《敦煌女儿》,已经经历了8年创作修改。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前,上海沪剧院以工匠精神/继续锤炼打磨,力图让《敦煌女儿》焕发新面貌。
沪剧《敦煌女儿》日前在上海各高校进行了巡演,首站设在上海师范大学。为了打造一部吸引年轻观众的时代题材沪剧,《敦煌女儿》在最近一次修改过程中,以多媒体展现其中的数字敦煌桥段,既让观众看到了敦煌独特的文化风韵,也增强了戏的现代感,让观众们惊喜不已。
舞美设计刘杏林介绍:“在这样一个瞬间桥段里边使用投影,反映敦煌数码化以后,或者数字化以后它带来的变化/。”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称:“这种灵动的自由的时空的转换的叙事方式,也使得沪剧吸引了一大批的年轻的观众。”
沪剧《敦煌女儿》讲述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的故事。同为"上海女儿"的主演茅善玉,被樊锦诗的守望经历深深打动,六次深入敦煌实地探访。剧中,樊锦诗的主要唱段都由茅善玉亲自设计,根据人物不同的年龄和情境,在沪剧的细腻温婉中,又融入了京剧、越剧的唱腔特色。
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说:“敦煌,敦煌艺术本来就是很璀璨的,那么我们如果来演,我们整个的面貌会不会有一些改变;你有了时代性,现代性,年轻观众就会认为我可以接受的。”
在讲述敦煌历史的时候,茅善玉还运用了大段沪剧特有的赋子板,表现出了敦煌女儿柔弱外表下的刚毅和知识分子缜密的理性思考,赢得满堂彩。每天工作10个多小时,一遍遍修改、排练。就是在这样一路演一路改的一年间,"上海女儿"樊锦诗的动人事迹,接通了海派文化和敦煌精神的血脉基因,传达了当代中国人呵护、传承传统文化血脉的卓越和坚毅。
导演张曼君:“因为是这样的诗化的风格,那么使得中国的沪剧在走入现在当代戏曲的一种创造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它更注意了一种大戏剧的概念,更注重的一个作为沪剧在大都市里的视野和胸怀。”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朱晓荣 编辑:范燕菲)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