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来临,不少人开启了“买买买”的模式。
如今,网络购物已成为大众主要消费方式之一,不过,网购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存在消费欺诈、虚假宣传等问题。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一批专项行动中查处的网络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梳理案例可以发现,随着互联网领域竞争业态及方式的转变,刷单炒信、虚假交易、口碑营销等网络虚假宣传花样翻新,借助技术手段,衍生出的数据爬取、流量劫持等新型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频发。
在网络上,你看到的问答式口碑营销可能是商家“自导自演”,看到的销量、好评也是通过软件刷来的,甚至连店铺信息都可能是从别处窃取而来,这些手段极具诱惑性,更容易让消费者上当受骗。在本次公布的案例中,就曝光了北京某公司委托深圳某营销管理公司,通过在网络咨询和社交平台发布文章,用问答式口碑营销方式模拟实际购买者的口吻,谎称购买和品用体验好,误导消费者。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对其作出罚款3万元的行政处罚。
此外,一些经营者为了牟利,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店铺关注量、销量展示、好评等全链条造假,误导消费者判断。在公布的案例中,就有企业专门提供使用引流精灵软件来实现商品粉丝关注、店铺关注、产品收藏的服务,收费均为1元每个,好评和刷单收费标准则是100单以上5元每单、100单以内10元每单。除了专门提供刷单服务的公司,记者还在社交平台上发现不少“兼职广告”,个人只需帮助店铺写好评,“兼职费”就能轻松到手。
造假的不光是评价,更有甚者,店铺信息都是假的。天津某科技公司就通过开发上货助手软件,爬取数据源购物平台商品信息数据,并一键上传至其他具有竞争关系的购物平台,从中收取软件使用费,截至案发,该软件共爬取商品信息数据942万余条。
针对网络虚假宣传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监管,使虚假宣传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不过,由于经营者进行虚假宣传行为存在多样性和隐蔽性,让消费者有些防不胜防。还有一些虚假宣传已经从商家单方面运营演变成了第三方机构介入,甚至形成了一条专业化、团体化完整的灰色产业链。正是由于这些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隐蔽化、技术化、抽象化,相关部门在取证调查时,也存在认定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
虚假宣传为何屡禁不止?对此,上海市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业务委员会主任刘峰表示,主要原因还是暴利诱惑。一些商家或者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增加经济效益,公然置国家法律于不顾,置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我行我素、铤而走险。
在刘峰看来,由于虚假宣传手段一直随技术发展在变化,消费者要避免被坑,光靠自己的能力还是很难鉴别。要彻底根治这一“顽疾”,需要全社会共同来进行监管,要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刘峰说,如今《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经在进行修改,新增了一些内容,就是加强了平台对商家的监管责任。平台在给商家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平台上所售产品的审查和监测。如果消费者发现所购商品有问题,可向平台投诉,由平台去向商家核实,平台应作为第一责任人处理后续售后事宜。
除了要求平台加大对商家的监管,刘峰认为,关键还要切断利益链条。他建议,相关部门要采取“管产品堵广告”的办法,加强源头治理,建立商品销售跟踪机制,对曾违规进行销售的商家、企业实行重点监管,对商品实行100%抽验,并跟踪监督,增加检查频次,发现问题从重处理,并将违规不良行为记录在案,列入诚信评定。只有切中要害,依法严惩,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虚假宣传滋生蔓延的土壤。
(看看新闻Knews编辑:彭晓燕 陈昱卉 阮丽)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