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
——习近平
央视网消息:这里是中国香港。
仲夏之夜,和煦的微风轻抚着迷人的维多利亚港,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流泻着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光;绚丽璀璨的铜锣湾熙来攘往,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上,紫荆花开正盛,“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20年前的7月1日,是一个永远被历史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位于湾仔区西部的香港会展中心会场上空,五星红旗迎风展起。
时光流淌,廿年转逝。今时今日,普通话、简体字、人民币在这里不再陌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正如习近平所言,香港回归祖国的20年,是香港文化寻根的20年,也是两地文化凝聚人心、共同繁荣发展的20年。
寻根——二十年重塑家国认同
古来情依中国土,却作百年异邦人。这是香港历史的真实写照。
“你是哪里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特区政府前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赴美留学,被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问题问呆了。“你是哪里人?我是香港人。香港是一个国家吗?不是,我是中国人,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接受的是中国文化。但是我的国家在哪里?那时我就有一个觉悟,我是一个没国没家的人。那时我就希望找到家的感觉。”
这条路何其漫长、艰辛,一走就是百余年。太平山顶清风袅袅,吹不散历史大雾迷蒙;维多利亚海港灯火璀璨,却在百年迷失中难掩夜色孤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对我们来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正如习近平所言,香港的回归,不仅是主权的回归,更意味着文化层面的认同与重塑。
“香港文化的根是中国传统文化。”香港浸会大学大一新生罗小曼是典型的“回归一代”。她出生于1997年以后。在一次旅行中,被敦煌文化的神秘与奇绝深深吸引,浓浓的“寻根意识”开始在心中蔓延。
回归后,香港的中小学校除了定期升国旗外,还在日常课程中加入普通话教学、国情教育、到内地交流等项目。“我是中国人”的观念渐渐植根在青年一代心中。电视台和电台也在黄金时段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背景音乐,播放《心系家国》宣传短片。
1998年,古朴典雅的中国文化中心在香港城市大学应运而生,琉璃瓦、铜门环、八角灯,无一不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源头;2007年,香港岭南大学牵头,着手组织编撰《香港通志》,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是前所未有的“寻根之举”;在市民生活中,舞狮、粤剧表演、赛龙舟这些传统文化项目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愈发被发扬光大。
时间的拂尘轻轻掸去历史的迷茫,香港的百年不安,最终融入了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香港市民又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西九文化区西面临海地段将新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长期展示由故宫博物院借出的文物。
“2022年到香港来看‘小故宫’。”香港市民们难掩兴奋与自豪。他们的目光投向了身后广袤的祖国大地,岭南以北、大洋之岸,那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是他们的根、魂所依。因为香港人,始终是中国人。
齐力——二十年共建文化盛世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人用这句诗来形容香港回归20年来的文化发展路径。
尽管同根同源,但由于历史原因,内地和香港在文化上同中存异。随着两地交流日益频繁,香港如何进行文化重塑?内地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与香港文化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20年来两地携手共创文化盛世的实践历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相关论述的理念与精髓。
2005年,注定成为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11月9日,《内地与香港特区更紧密文化关系安排协议书》的签署,被誉为“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新突破的起始点”。10余年白驹过隙,受惠于《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提供的优惠条件,如今两地文化交流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平均每年活动逾600项,交流达7000人次。
“艺海流金--内地与港澳文化界交流活动”、“香江明月夜”庆中秋系列活动、“根与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等品牌交流活动持续推进。内地与香港艺术团体合作形式不断增多,共同创作的现代舞剧《情书》大获赞誉;两地互派优秀剧团、艺术精品进入对方举办的中国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香港艺术节等主流平台,为彼此的文化生活锦上添花。
内地与香港携手保护文化遗产,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16年初,香港共有10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香港卷的编纂工作也已顺利开展。
今年5月,值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际,“京港同庆”主题系列文化活动盛大启幕。6月3日,有“民乐翘楚”美称的香港中乐团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奏响悠扬乐章;“同心创前路 掌握新机遇”大型主题展览在北京、天津、河北、甘肃、内蒙古等地同步举行;第六届香港主题电影展“风华绝代 港片年华”也将在各地巡回展出。
同根之树,绽放出朵朵繁花。这场由香港驻京办、香港贸发局、香港旅发局联合内地相关机构共同带来的文化饕餮盛宴,是20年来两地齐力共建文化盛世的一次集中成果展示。
共融——二十年携手“拼船出海”
在香港举办的一次学术交流会上,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周伟立被问起启蒙歌曲,他脱口而出:《我的祖国》。随后,1000余人的现场不约而同地合唱起这首歌。
真正的文化互通是政府的不懈倡导,最终转化为民间的自觉行动,是一种文化之间的深度“浸染”,是时间对彼此交融的见证与“包浆”,最终生成牢不可破的“相知相守”。
2002年,由内地导演李少红执导的电视剧《橘子红了》在香港掀起收视热潮,“民国”“江南”“书生”“爱情”,引发了香港人对内地影视剧文化的集体向往。内地独树一格的“市民文化”与“流行文化”也开始进入香港人的生活。
味觉,是一个城市最真实的感受。香港回归后,越来越多的内地餐厅在香港落地,并深受市民青睐:西安肉夹馍、新疆大盘鸡、云南过桥米线、川渝火锅……这一连串美食生动地勾勒出一个“舌尖上的新香港”。
语言是文化最基本的承载体。回归后香港的“普通话”教育渗透进社会肌理。和语言相比,货币是另一种无声符号。在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开始在市民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如今,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网络支付也在香港落地。
……
20年时光如梭。文化,这个世界上最无形却又最坚韧的东西,把香港与内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2009年,通过粤港澳三地共同努力,粤剧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3年,粤港合作促成舞剧《清明上河图》赴北美演出,千年前的汴京繁华跨越历史与地域再现国际顶级舞台,成为两地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次生动实践。
2014年,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落户河南漯河,该中心建成后的主要功能,是定期举办“中原论坛”,吸引全球各地的中华文化研究者前来参加,双向交流。
2017年3月16日,中华文化产业国际联合会在香港成立。执行会长王俐介绍说,联合会将持续推动各类文旅项目的策划实施,举办国学论坛讲座,以及各种形式的中外文化产业相关活动,力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回归二十年,文化的影响力已经塑造出一个新香港,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习近平多次强调阐释的“文化软实力”。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艺术殿堂到勾栏瓦肆,无数细节共同勾勒出一个宏大的历史主题: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同根共荣齐发展,已汇聚成新的河流,将在新的历史长河中奔腾出海,不懈不休。(文/樊帆)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