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3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以及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特聘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丁一凡教授共同就“中国:组织起来的力量”展开了演讲。
张教授过去曾给邓小平同志做翻译,小平同志谈中国经常使用的一句话就是“中国无非是块头大”。这句话的准确意思究竟如何翻译?最终总结为“地广人多”。后来,张教授在“文明型国家”概念的使用中说的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和超广阔的疆域国土。
我们经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从中国整个国家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多意味着人均资源少、地广意味着治理难度大。文明型国家是百国之和,内部各种差异非常大,处理不慎就容易引起各种矛盾和冲突。换言之,人多、地广、资源少、治理难这四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不了解这一点,恐怕连读懂中国的门都进不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张教授比较了美国和中国的基本情况。美国1848年打败墨西哥,吞并了包括加利福尼亚在内的大片领土。当时美国的人口才2000多万,而当时中国的人口已经是4个亿,大约是美国的20倍。当时,双方都处于前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如果套用中国人的标准,那么当时的美国白人几乎家家都是大地主,还要雇佣黑人来种地。相比之下,中国属于人均资源高度紧运行的国家,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
大家可能听说过“胡焕庸线”。胡焕庸是我国地理学家,他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过一个观点,说可以在中国的版图上画一条虚线,从黑龙江瑷珲,也就是今天的黑河,划到云南的腾冲。你会发现,中国90%多的人口生活在这条线以东,10%不到的人口生活在生活在这条线以西。这不仅是人口的分界线,也是地理、气候、历史、文化和宗教的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它的西部是游牧的、部族的、多元信仰的、非儒教的。今天看来,这条虚线其实也基本上是自然资源分布的划分,大致上四分之一的自然资源在这条线以东、四分之三的自然资源在这条线以西。换句话说,这种人口资源的分布情况使得中国更加成为一个资源紧运行的国家,特别是和美国这样的国家相比。
世界上很多文化和政治传统的形成,归根到底都与资源多寡有关。美国土地资源在相当长时间内几乎是无限制供给,欧洲来的移民消灭了本地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又通过战争和墨西哥等国家战争获得了大量土地,这种资源占有的奢侈使美国人更倾向谈自由、谈权利。相比之下,中国人均资源少、资源竞争激烈,一个村的人甚至会为河水、井水的资源分配而打架,所以中国人更倾向于讲“孔融让梨”、讲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讲“不可三日无君”。在政治领域内,中国人集体心理是怕乱。中国人自己形成的传统就是通过选贤任能组成一个比较中性的政府来协调保证各方的利益,确保国泰民安、长治久安。
当然,中国的人均资源紧运行也使中国人形成自己有滋有味的生活方式,比方说中国人讲人气。“人气”这个词英文很难翻译,没有人气再好的房子也卖不掉。中国餐饮之丰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法比,背后也是人均资源紧运行带来大量的餐饮创新和餐饮革命。
过去,中国人经常被认为是一盘散沙、不团结、窝里斗等,这相当程度上实际上也和资源紧运行有关系,因为竞争非常激烈,当然竞争多人的智商也比较高,谁都不服谁,所以在社会各个阶层没有一个领导核心和秩序的话,社会就容易陷入混乱、陷入一团散沙。中国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但大家都同意中国首先要把人民组织起来解决一盘散沙的问题,使中国获得民族独立。毛泽东主席说过一句名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个意思是马克思主义意味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可以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反动统治者;第二是十月革命本身的成功意味着列宁主义的成功,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成功,这使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仁人志士一下子看到,中国人民可以通过共产党组织起来,摆脱西方列强的奴役、摆脱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
(素材来源:《这就是中国》节目组 编辑:刘清扬)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