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著名主持人汪涵个人出资465万拯救方言的新闻最近又被推上网络热点。一句“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要忘记从哪里出发。”亦是戳中很多人的泪点,唤起不少人情怀上的共鸣,纷纷呼吁保护方言。
的确,“乡音”历来都是再亲切不过的声音,也是人们对自己“来自何方”的一种寻根。无论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陈述,还是“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的追叙,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骚客都表达出了对乡音难以割舍的情愫。
然而当下,汪涵的体会,我们也经常能够遇到。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迁移,许多人离开家乡之后,很少讲方言,而他们的孩子,也很少再学习方言。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方言的生存空间就被压缩得很小。有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现存6000多种语言,但现在这些乡音正以每两周消亡一种的速度在减少。这样的现象也让很多人忧心忡忡。
毋庸置疑,方言的式微与人口大规模流动关系密切,毕竟不同地区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用普通话是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协作效率的最有效手段。但是,“达意”只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作为文化载体,语言更重要的功能是“传情”,而方言就是这种“传情”功能最集中的体现。它是通向地域文化的一扇窗户。用主持人何婕的话说,方言中有很多“活色生香”的词语。它是区分不同地域的最好方式,代表的是某个群体以及地域文化。也正是由于语言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会神秘而有趣。
“更重要的是,一旦方言消失,很多有特色的民间文化将根本无法生存。”上海大学语言学教授丁迪蒙补充道,“因为沪语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如今的小孩子讲着一口普通话且不太会说沪语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种情况下,对本土沪剧来说,上海小囡学沪剧的也就越来越少了。”
方言作为地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种语言的消亡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亡,而乡音背后的文化基因也在被我们逐渐剪断。于是有不少方言爱好者表示,现在的方言已不再纯正,使用者渐少,“推广普通话”要为此负全责。
不可否认,一些方言确实在向普通话靠拢,特点也有所淡化。不过,在丁迪蒙教授看来,这其实是很自然的现象。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使用得多就活跃,使用得少就会慢慢的衰减。而方言也一直在不断演变,如方言中本地音系与外来音系的竞争就有很长的历史,并不是推广普通话以后才有的现象。
方言与普通话本就不是“鱼和熊掌”那般“非你即我”的关系。既然方言式微的锅,不能全扔给普通话来背,那么保护方言,真的还有那么重要吗?如有必要,我们又该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方言呢?
据悉,此次汪涵发起的“響應”(乡音)方言保护计划,打算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并无偿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
主持人何婕认为,在文化层面,汪涵的做法的确非常有意义。但与其说是“保护”方言,汪涵所做的其实更多是一种“保存”,为当地曾经出现过的方言保留一份历史语音档案,这或许也是目前最具有可行性的做法。但是摆进博物馆、档案馆,或者做纯语言的研究,这些只能说是保护的一种。真的要保护一种语言,最重要的方式是——要让它用起来。
何婕说:“我有一个朋友也是我家乡人,在上海认识他后,我发现他会讲一口纯正的家乡话。我问他说,你在家乡呆过吗?他说没有,他从小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但是他在家里,父母规定他,必须要讲家乡话。所以他讲的家乡话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口音的。所以最好的保护语言方式是用起来,与其说你在课上教也好,都比不上一个用的环境,而且这个用的环境是要时不时地用,这才是语言保护和传承最好的方式。”
使用它,喜欢上它,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传承。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董亚欢)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