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11月,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文件,目标都对准了一个——氢能源汽车。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21到2035年产业发展规划,全国范围启动了示范城市群申报,上海也发布相关实施计划等等。政策不断释放利好消息,也让氢能源汽车成了聚光灯之下的新“宠儿”。
氢能源汽车真的要来了吗?它能取代电动汽车吗?距离大规模应用落地还有哪些事要做?
《中国产三角》邀请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四级调研员李向聪、申能集团氢能办总监陈笠、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云飞共同探讨相关话题。
氢能源会取代现有锂电池吗?
在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里,正在进行的是氢燃料电池性能测试。
眼前这台150千瓦燃料电池,就是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交大电堆产学研团队-上海氢晨最新的攻关产品,已经在临港新片区实现量产,并应用在国内某款氢燃料电池重卡,百公里耗氢量仅6.9公斤,车续航里程可达1100公里。
氢能源何时能上路?根据临港新片区的布局,明年上半年,氢燃料电池将首次应用在中运量公交车上,打造新片区的“氢能71路”。
与此同时,新片区首座加氢站也将在明年元旦动工,上半年建成,前期主要服务于中运量公交车的运行。
对于临港来说,自新片区在揭牌以来,一直相当重视这种高效、清洁的新兴能源。李向聪表示,从方便实现示范运营的角度来说,“氢能71路”的线路、人员、速度可以固定,因此应用场景的打造由此开始是非常合适的选择。除此以外,临港的优势是具有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这也给了“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落地的可行性。
事实上,氢能源车,本质上还是电动汽车,只不过其能量或者动力来源从锂电池变成了燃料电池,因此也称为燃料电池汽车。那么,相比锂电池汽车,氢能源汽车的优势在哪里?
据陈笠介绍,氢和空气中的氧反应,仅产生水和热,因此氢能是公认的清洁能源。此外,随着我国成为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贵金属买方。然而,做锂电池所需的镍、钴、锂等材料,需要从安哥拉、智力等国进口,而近年来原材料价格飞涨,使纯电动汽车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这也推动了对外依存度最低的燃料电池加速发展。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氢能源车普及尚待时日,目前还处于产业化初期。
白云飞认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氢能源汽车和锂电池车将会是一个共存互补的状态。只有当氢能源基础设施非常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乘用车领域推广充分的时候,才具有替代的可能性。
普及氢能源 瓶颈在哪里?
当氢能源汽车正加速向我们驶来的同时,一张关于其产业发展以及应用落地的大网也正在铺就。
上个月中旬,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也就是氢能源汽车的创新发展实施计划发布。
计划圈定了时间点。到2023年,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百站、千亿、万辆”总体目标,建成运行超过一百座加氢站,形成产出规模约一千亿元,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接近一万辆,规模全国领先。
计划明确了有待突破的三大技术,燃料电池整车技术、系统核心部件技术、以及氢气制储运加技术。
以核心技术为例,要实现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关键材料自主可控,大幅降低电堆成本,性能参数对标国际同类产品等等。
白云飞指出,普及氢能源,成本是一大瓶颈。眼下,燃料电池的造价一直居高不下,燃料电池汽车的价格是传统汽车的三到五倍,根据测算,至少五年以后才会降到和传统汽车相当水平。
更重要的是,国产氢能源仍有“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例如核心的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这些基础材料,与国外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临港正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来自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的多家氢能研究机构已在临港深耕多时。不久前发布的《临港新片区综合能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更是提出,新片区将布局氢能利用链条,推进试点项目建设。
不过,李向聪也表示,临港要实现从氢气的供应和零部件、整车到加氢站场景示范应用的闭环,这其中还需要相关政策的突破。例如,氢气目前还被纳入危化品管理,如果可以纳入能源角度管理,将使制氢、运氢的成本大大降低。
长三角氢布局如何“各美其美”?
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应力争经过15年地持续努力,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氢能热”。
根据李向聪的统计,目前全国近100个城市做了氢能发展规划,出现了十几个示范城市群,这表明各地都想打造完整的氢能产业链。但是,这其中需要科学谋划氢能定位,警惕无序竞争和产能过剩的风险。
而长三角区域内,具有良好氢能产业发展基础与潜力的地区在自身发力的同时,相互之间如何形成有效联动、协同发展,将是能否实现长三角氢走廊贯通、以及互利共赢的关键。在这当中,还是需要各地结合自身优势,才能达到“各美其美”的效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孙悦 蒋文越 王毅)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