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四大古文明之一,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漫长历史构筑起了独特的文明气象与精神底色,也造就了别具东方韵味的审美取向。自本期节目开始,《这就是中国》将推出一系列关于中国美学与审美的专题节目。首期,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将携手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教授,探讨如何重新确立我们的审美权。
高世名教授回忆:前些年我去云台山,早上6点之前就进山了,山中一夜雨,整个世界仿佛被刷新了一遍,无论昨天有多少游客,多么的喧嚣,但是它在此刻发生,为你展开。我溯流而上,溪山清远,山高水长,峡谷溪流的尽头是一片高高的山崖,山崖的底部有一座巨石阵,无声无息地等待在那里。
我当时脑子里就有一句话:时间停止,世界尽头。我在那里呆呆地站立了很久,感受到亿万年前,有一场磅礴的造山运动,那是地质构造的巨大动作,是山崩地裂的巨大力量。在亿万年前的一个瞬间,它凝固而为,一个惊人的景观成就了这一方山河。
但是这一瞬之后,是亿万年的打磨,大衍迁化,这是大自然默默运作的力量。我以为这就是山水世界中的“造”与“化”。我这里把“造”与“化”分开,造山运动的一瞬间,默默运作,消逝的亿万年,这就是“造-化”最为独特的时间经验。它是一个非常大的时空张力,然后再加上我们这百年之身,在溪山中的行旅盘桓,这就是中国人体会到的山水,这是一个“造”与“化”的世界。
那天当我出山,正好碰到进山的三位美国游客,聊了两句,从波特兰来的,他们全身都是装备,兴致勃勃,我们聊两句,发现他们对这个山水的美、诗意不感兴趣,甚至不太能感觉到,更不会去思考“造化”这样的问题,他们是来登山的,他们是来远足的,这是荷尔蒙和多巴胺的问题。
所以,我当时就感受到了巨大的文化的差异,这个文化差异渗透到对于一山一水的感知里面。
西方风景画相对于中国的山水画,形成得要晚了几个世纪,西方风景画创作中,它最重要的构造,它的机制是透视法,而透视法的背后,是一种主客二元的世界观。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紧张的,是对立的,而在中国全然不同。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是和谐共生,相互映照的。所以习总书记谈到生态文明的时候,才会引用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才会引用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审美和艺术的角度,中国人对自然山川的体会和感悟,是人类文明史中最广大、最微妙也是最高妙的。
(素材来源:《这就是中国》节目组 编辑:陈佳雯)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