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环球交叉点》聚焦韩国总统文在寅执政百日得失与半岛局势未来,探讨严肃话题之余,为大家推荐这部影片。
一条三八线,你我分站两边,警觉而充满敌意地看着对方。
站在三八线两边的士兵们并不害怕始终如一的凝重气氛,怕就怕突如其来的风吹草动,因为一有异动,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掏枪对峙。
这里是北纬38度,位于朝鲜半岛中西部的板门店,也被称之为“共同警备区”。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在这里签字。停战后,南北双方约定以军事分界线为中心,设立由两边共同把守的,直径约为800米的共同警备区。
警备区内,一道宽50厘米,高5厘米的水泥线贯穿而过,将区域一分为二。双方警卫人员隔着水泥线相视而立,绝不会越过雷池一步。
这条水泥线,不仅见证着朝鲜半岛的分裂,也依然是当今朝韩双方最为敏感的前线阵地。
明证就是,美国副总统彭斯和国务卿蒂勒森到访韩国后,都不忘到板门店共同警备区的三八线边走一走,向朝鲜发出无声的示威。
由韩国导演朴赞郁执导,李秉宪、李英爱、宋康昊主演的悬疑冷战电影《共同警备区》(Joint Security Area)的故事情节就在板门店展开。
真相与政治
大雨滂沱的深夜,位于朝韩边界板门店的共同警备区发出阵阵枪响,两名朝鲜士兵神秘被杀,朝韩双方各有一名士兵被疑涉案。为彰显公平,双方决定将此案交由中立国监察委员会。委员会则派出了一名瑞士籍韩裔军官苏菲(李英爱饰)前往调查。
在交代苏菲任务的时候,瑞士长官意味深长地对她说:“朝鲜半岛正处于一种紧张与和解时常交错的状态,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表明南北现状,那就是在干燥的森林,只要一丁点儿火种就能使整个森林燃烧起来。”
虽为韩裔,苏菲却是首次踏上朝鲜半岛的土地,“愣头青”似的她对朝韩复杂敏感的形势不甚了解,也因此无法完全理解长官此番告诫的深意。她秉持着必须寻找真相,万事查个水落石出的西式价值观。
在苏菲眼中,涉案的朝鲜中士吴景弼(宋康昊饰)和韩国中士李秀赫(李秉宪饰)似乎在掩盖些什么,因为两人面对自己的提问,始终缄口不言。
左:李秀赫 右:苏菲
执拗的苏菲当然不肯就此作罢,她锲而不舍地反复排查,终于发现了一个重要疑点,现场消失了一枚子弹。
苏菲以此为据得出结论:“现场消失了1枚子弹,也就是说在案发现场一定还有第5个人。”
根据武器编号和枪口残留的血迹,苏菲发现消失的第5人就是李秀赫的好战友,韩国一等兵南成植。
与李秀赫不同,南成植这个新兵蛋子心理脆弱,拒绝说出真相又害怕暴露实情的他面对严厉的审问,一下子慌了手脚,最终纵身一跃跳楼自尽。
南成植跳楼自尽
调查推进不利,曾经欢迎苏菲到来的瑞士长官此刻再次出现,这一次他递给了苏菲一张回程机票,他说:“你迫使一个士兵自杀了,你不了解板门店,正是因为隐瞒了事实,才得以保持和平”。
有网友评论说:“苏菲太不懂政治了,长官叫她不要追究真相,她偏要追究,结果呢?害死了士兵”。
那么,导演在设置苏菲这个人物的时候到底有何考量呢?除了推进剧情的必要作用之外,导演或许是想借不懂政治的苏菲来形成影片的第一个冲突点,来表明政治的复杂性,并探讨真相与政治之间关系。
诚然,办案需要知道真相方能判断是非曲直,但涉及朝鲜半岛战与和的敏感案件需要真相吗?还是需要中立方提供一个能够安抚双方,维持现状的所谓“真相”?
影片中的朝韩双方是否希望知道真相?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影片开头的一句台词和一个场景已经暗示得非常清楚。
一句台词:一位韩国军官在中立国调查员在场情况下,拍着李秀赫的肩膀说道:“战争不会那么容易爆发的”。
一个场景:朝韩部队相遇后,全队一字排开,端枪警戒,各自的老大走到中间互递一支烟,抽完后平静带队离开。
影片由此暗示朝韩双方期望维持和平现状,为了服务政治大局,希望所谓的中立调查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双方回到过去的状态。
而苏菲积极寻找真相,只会公开挑明双方不可调和的敌对状况,根本不服务于维持现状的政治目的。
所以苏菲被上司打发离开,实属正常。
从电影推导至现实,在真实世界中,政治需要真相吗?实际上,政治需要的往往是有利于自己的所谓的“真相”。
因为政治通常是讲利害关系,而不是讲是非对错,主要考量的是对我方有利还是有弊,以及是否服务于权力的维持和发展。
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政治的谎言》中指出,真相是脆弱的,谎言更可能成功。为了达成某种政治目的,所谓的外交机密、政治欺骗等做法常常被认为是合法手段。不少政府官员、学者和民众都认为只要政治目的正当,“有意的谎言和欺骗”是可以被接受的。
现实世界中,真相与政治冲突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例如:小布什口中的“真相”是萨达姆政府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里根口中的“真相”是为了解救人质,美国没有向伊朗秘密卖过武器。
特朗普则更是运用“真相”的高手——他言之凿凿的各种事实和数据并非真实,例如奥巴马的出生证是假的,克林顿一家是骗子,媒体都是假新闻等等,但他不仅没有受到选票的惩罚,反而因此证明他能与精英政治分庭抗礼。
真相拥有强大的力量,但于政治而言,当真相不服务于政治目的时候就是极具破坏性的,需要被忽略甚至篡改的。
影片中第一个冲突,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值得思考问题,为了维护和平的政治大局,枪案中到底有几颗子弹,有几个人在现场,谁开的枪,为什么开枪,真的重要吗?真相与政治,谁应该为谁让位?
集体与自我
是什么让士兵们不肯说出真相?又是什么让南成植选择跳楼自尽?影片到了这里,悬念也到达了顶点,电影的中后段抽丝剥茧般地还原了真相。
镜头转换,深夜的芦苇地,韩国士兵们正在巡逻。不巧的是,他们意外发现自己乌龙地越界了,于是慌忙撤离,此时忙中出错,落下了在一旁方便的战友李秀赫。
要知道,为了防止人员叛逃,板门店是一个地雷密布的区域。方便完的李秀赫正准备离去,一抬脚却不幸踩雷,动弹不得。这下糟了,猪队友们早已撤了,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不幸中的万幸是,两名巡逻的朝鲜士兵,中士吴景弼和列兵郑宇真发现了进退两难的李秀赫。望着眼泪汪汪的他,人性的善良超越了政治的对立,朝鲜士兵出手拆雷,救了李秀赫一命。
左:吴景弼 右:郑宇真
救命之恩让李秀赫与吴景弼、郑宇真之间的友谊开始萌芽。双方不仅在执勤的时候互相打趣,还和小学生上课传纸条一样,互相扔绑着纸条的石块来传递信息。李秀赫说:“感谢大哥”,对方则玩笑回应说:“有空来玩啊”。
一句“来玩啊”让做事莽撞又情绪化的李秀赫当了真,他真的趁着夜色去了朝鲜的哨所。面对韩国朋友的到来,朝鲜兵郑宇真明知违反规定,却仍用他特有的搞怪方式欢迎李秀赫,他说:“分隔了半个世纪,跨越屈辱与痛苦的岁月,你打开了统一之门,热烈欢迎”。
故事进行到这里,电影中的第二个冲突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剧中人物的“自我”与“集体身份”之间的冲突。
作为士兵,他们的“集体身份”让他们必须是“敌人”,作为自然人,他们的“自我”认为彼此是“朋友”。
此时,“自我”胜过了“集体”,士兵们更愿意把自己当成一个纯粹的人来看,而不是政治对立的执勤士兵。兄弟友情胜过了朝鲜军人和韩国军人的“集体身份”对个人的禁锢。
然而,影片最终的冲突爆发,剧中人物直面的心灵拷问,其实也就是纠缠于此:“你是谁?你以何种身份而存在?你又以何种身份而行动?”
李秀赫不仅自己偷跑去北边找他的两个朝鲜兄弟喝酒聊天,还将这个秘密分享给好友南成植,并决心带他一起越界去朝鲜哨所玩耍。
电影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在水泥线边的南成植一度犹豫了,根植于心的“政治正确”让他停住了脚步,他问李秀赫:“能不去吗?”
导演用南成植的纠结再一次强调了军人这一“集体身份”对于士兵的影响。南成植犹豫,他知道自己是韩国军人,不应越界去和朝鲜军人一起玩耍。他的犹豫也为最终的冲突爆发再次埋下了伏笔。
“自我”再次胜出,“集体”被暂时放在一边。三人行从此变成了四人小组,他们一起做游戏,聊小时候的故事,看女朋友的照片,一来二去,友情愈发深厚。李秀赫说:“同一民族的兄弟做做游戏,何罪之有呢?”
随后发生的一次朝韩军事摩擦,让他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自我”与“集体”的天平也因此慢慢倾斜。李秀赫对南成植说:“我们不要再越线过去玩了”,这次反倒是南成植劝说道:“郑宇真要过生日了,大哥吴景弼快退伍了,我们总要说一声再见。”
于是,他们再度越线,几个人互换帽子拍照,嬉笑打闹,一切都很温馨。
不巧的是,四人的聚会被朝鲜哨所的长官撞破。形势极度紧张,李秀赫与朝鲜长官双双举枪对峙。
这一段是全片的高潮部分,也是对处于战争边缘的人性的极致描绘。
吴景弼不愧是四人中的大哥,他冷静理智,极力安抚举枪对峙的双方,劝他们放下武器。
朝鲜长官则不断施压郑宇真,命令他拿起武器瞄准韩国士兵。在“政治正确”的压迫下,满头大汗的郑宇真服从了“集体”的要求,他一边说着“对不起”,一边举枪瞄准李秀赫与南成植。
要说背叛兄弟情义,郑宇真是四人中的第一个,在“自我”与“集体”之间,他选择了“集体”。
被兄弟瞄准,李秀赫满脸惊愕和委屈,他情绪失控地说道:“兄弟情现在都没有必要了,我们最终还是敌人。”
左:李秀赫 右:南成植
不知是谁先扣动了扳机,一时间血花四溅,朝鲜长官和郑宇真在一片混乱之中中弹。
剧中的士兵们原本已经摆脱了集体灌输的意识形态,然而在危急关头,怀疑和敌对之心还是占据了上风。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他们服从自己的“集体身份”,做一个士兵该做的事情,互相开枪射击。
也许有人不解,片中的士兵们为什么会态度急转呢?他们难道不应该坚守友情吗?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他们会选择回归“集体身份”,以士兵的身份来采取相应的行动呢?
个人认为这个选择的转换恰恰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不是因为选择艰难,而是因为选择必然且真实。
因为人在“自我”和“集体”之间,尤其在危急关头,是倾向于选择“集体”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首先,什么是“集体身份”?“集体身份”就是把某个人群与其他人群清楚地区分开来,其本质就是将人群进行分类。“集体身份”帮助我们定义谁是“我们”,谁是“他们”。这一具有强烈排他性的概念其实就是冲突的根本原因。
“集体身份”表现在这部电影当中,就是“我们是韩国士兵,他们不是”或者“我们是朝鲜士兵,他们不是”。
那么,人为什么要有“集体身份”?又为何因此而冲突呢?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定义“我们”的最大意义在于将有着某一相似特征的人群聚集在一起,以提高生存的机会。所以常见的现象是,当某人被告知要为“我们”这个集体的利益去做些什么的时候,这个人因为要保住自己的“集体身份”和在这个“集体”中的面子、地位和利益等等,往往很难拒绝来自于“集体”的要求。
因此在危难关头,当郑宇真被朝鲜长官要求举枪的时候,他犹豫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了“朝鲜士兵”这一“集体身份”,并以此为行动依据,举枪瞄准韩国士兵。
被瞄准的李秀赫和南成植立刻受到了刺激,两人的求生意识瞬间上升,“韩国士兵”的“集体身份”迅速强化,于是双双开枪射击。
著名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安德森在其《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指出,国家或集体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深厚的广阔的同志关系。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愿意为自己的国家或者集体,去杀人或者被杀。可悲的是,由于集体身份的本质属性,这种被操控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亲密无间的兄弟,在一瞬间变得你死我活,是很真实的,是人类社会化属性的一种表现。
如果你觉得不真实,完全可以退回到现实世界中,思考一下类似的残酷例子。近的可以看看引发冲突的美国白人至上主义游行,他们的“集体身份”就是“白人”。远的可以参考卢旺达大屠杀,为什么胡图族人可以下手杀掉自己图西族的妻子呢?因为他们的“集体身份”是“胡图族”。说到底,影片中的兄弟互射和现实世界中的排外残杀,其原理是一模一样的。
当然,影片中有一个人不被“集体身份”操控,那就是朝鲜大哥吴景弼。他在被误解的情况下依然收拾残局,他帮李秀赫和南成植编好了理由,告诫他们谎称是“被绑架后逃出来的”。
为什么吴景弼与众不同?如果你看了影片,就会在很多个细节部分感受到吴景弼的人生阅历与其它三人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影片前半段交代过吴景弼的背景,他在朝鲜当兵十几年,期间还在中东和北非等地卖命多年,他看过更大的世界,体验过更多的生死,所以四人中,只有他对人生有着理解深刻,对事情有着准确冷静的判断。
所以不难理解四人中只有他不被“集体身份”所摆布,四人中只有他能完好地活下来。
影片到了这里已经接近尾声,了解真相后的苏菲决定放弃保留证物。然而,事情并未完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苏菲在与李秀赫最后的见面中,失言说出了一个真相,她说:“吴景弼的证词和你不一样,他说射杀郑宇真的是你”。
这与李秀赫的记忆不一样,他一直认为是自己胆小怕事的同伴南成植在慌乱之中开枪杀了郑宇真。但当苏菲将吴景弼的回忆告诉他的时候,他才慢慢想起,是自己这个“快枪手”杀死了兄弟郑宇真。
对此,电影中也早有伏笔,李秀赫曾经在一次聊天中说过:“我拔枪很快,每天一有时间,我就练习”。
得知真相的李秀赫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在下楼的短短几分钟内,他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他一把抢过其它士兵的配枪,自杀赎罪。
影片末尾部分的李秀赫自杀,让我们再次回到之前的两个问题:第一,真相重要吗?第二,你以何种身份而存在?你又以何种身份而行动?
紧张与和解
板门店共同警备区其实也是一个旅游景点,游客可以通过韩国的旅行社来此参观。
影片的结尾是一张照片。一位西方游客无意中将执勤的四人摄入同一时空,这是四位好友存于世间的唯一合影。看着镜头中他们微笑上扬的嘴角,回想他们曾经的感人友谊,让人唏嘘不已。
推荐这部电影是因为即使在17年后来观看它,也不会觉得落伍,而是感受到相当强烈的现实意义。
影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由于怀疑朝鲜的核开发,美军舰队的进出等等,对于危机四伏的朝鲜半岛局势,必须进行冷静的分析”。
如果将这句话放在现今的语境中,来形容现在的朝鲜半岛局势,也是毫无违和感。
朝鲜半岛依然风起云涌,一会儿这边试射导弹,一会儿那边联合军演,瑞士长官口中的“紧张与和解时常交替的状态”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因此《共同警备区》所带给我们的启迪意义,在今天看来丝毫没有减退。
17年前,有着强烈反战诉求,期望半岛和平的《共同警备区》于2000年9月9日在韩国上映,并获得巨大成功。
那一年,韩国的总统是金大中。在影片上映前三个月,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与时任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共同签署发表《南北共同宣言》,宣言开启了朝韩和解合作的新时期,南北关系随后出现显著缓和。
17年后,现任韩国总统文在寅在执政理念上与金大中一脉相承,时常释放出对朝缓和的信号。
文在寅在出席《南北共同宣言》纪念活动时曾表示:“如果朝鲜停止核导弹挑衅,我们愿意无条件与之开展直接对话”。他还至少两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朝鲜半岛绝不能够再发生战争”,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决心可见一斑。
有人说,片尾的黑白照片不仅缅怀着四人的友谊,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的同胞身份,不会因三八线永远隔离。
事情真会如此发展吗?
在金大中时期,我们没有等来最终答案。那么,在文在寅时期,朝韩关系又将向何处去?
本期《环球交叉点》,聚焦韩国总统文在寅执政百日得失与半岛局势未来,探讨严肃话题之余,为大家推荐这部影片。
关于本剧:
导演:朴赞郁
主演:宋康昊、李秉宪、李英爱、申河均等。
获奖信息: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第21届韩国青龙电影奖最佳电影;第38届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电影;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章一叶 实习编辑:小马)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