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最近走访了京津高速口办理进京证的检查站,广场上停满了前来办证的外地号牌车,除了少部分临时进京办事的车辆,大部分车主都是长期在北京生活、拥有一辆外地牌照车、摇不到号的北京人或者没资格摇号的外地人。
目前进京证的有效期为7天。按照北京现有的规定:不办理进京证的外地牌照机动车禁止在六环以内道路行驶,违反规定的行为可被认定为“机动车违反禁令标志指示”,需接受罚款100元并记3分的处罚。
自从2014年北京取消长期进京证以后,这些常住北京的外地车主他们每个星期都要往返100公里左右来办一次证,苦不堪言。
记者:您觉得办进京证麻烦吗?
车主A:太麻烦了,你看排这么长的队,每天浪费多少时间。而且来回,七天办一次,还有一天限号,办一次用六天。
记者:那你没有去摇号?
车主A:没有,我们没有机会,我不是北京户口
车主B:麻烦,特别麻烦,每个礼拜要来一次,增加了交通的拥堵,而且我觉得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
这次,听说北京交警app推出网络办理进京证的功能,免去了这些车主七天一跑的麻烦,剩下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油费,不过他们并没有那么兴奋,对于进京证,他们认为:无论从安全的角度、治堵治霾的角度还是人力物力财力的角度看都没必要!而且很浪费!!!
车主C : 我觉得我不知道办进京证是怎么讲,其实北京在安全措施这块,我们进北京都是要查车的,它这个东西可能是登记外地车辆进入北京的一个统计,但是现在到处都是摄像头,应该都能调得到,为什么要通过这个呢?而且还养着很多人,其实是为了办这个进京证要配备很多人力物力的。
车主D: 我觉得其实没有这个进京证进北京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吧,它只是说罚款我们才办进京证,如果不罚款没有人会办进京证。
进京证,是北京独有的证件,已经有37年历史,曾一度被称为“北京含金量最高证件”。它诞生于 1979年8月,当时公安部办公厅下发了一个《关于改变外地车辆来京审批办法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进京车辆要持有当地政府开具的介绍信来办理进京证后才能进入北京。在那个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出门坐车住宿都要介绍信年代,要求对外地进京车辆严格审查把关“做到司机政治可靠,车辆性能完好”也很正常,而且那个时代车辆并不多。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进京车辆越来越多,私车越来越多,进京的车辆也越来越多,办理进京证的手续一直在简化。
2002年办理进京证不需要介绍信了, 但不办进京证的外地车禁止进入五环。不过这时候还是可以办长期的进京证。 而且这个时期对北京人来说牌照随便申请,常住北京的外地人一般也都借北京居民的身份去办。2005年就更好了,北京放开非京籍人员上北京号牌,暂住证满一年就能申请。
这样的好日子只持续了几年,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从2005年的250万暴涨到了2009年底的400万辆。终于在2010年,爆发了持续的超级大堵车。
2010年12月,北京出台一系列措施治堵,其中影响最大就是 “摇号”。有资格参加摇号的是北京户籍人员、有北京工作居住证的人员和暂住证及社保、个税满5年的人员。从此,有资格摇号的人们,即便本来不想买车,也大都纷纷投入摇号大军,开始了拼运气、拼人品的艰难旅程。目前中签率已经接近 700 比1,基本比中彩概率还低了。而没资格摇号又长期在北京居住生活的人们,则一下子和北京号牌拉远了距离。这时候,一张长期的“进京证”含金量就陡然上升了。
2013年11月,交管部门对外地车辆的管控骤然加强,从罚款100元不扣分,变成了罚款100元扣3分,没进京证进五环的扣3分,稽查的力度也几倍于以往,长期进京证由此变得格外受欢迎。就这时候,长期进京证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2013年12月底,北京市交管局取消长期进京证,只保留有效期为7天的临时进京证。
进京证,在特殊时期因政治、安保需要而诞生,如今却担负着治堵、环保的使命。
北京目前的汽车保有量达到550万辆,已经不堪重负,这是共识,但在控制机动车数量、治堵治霾的大工程中,进京证能有多大的效果,这确实是个问号。
其实生活在北京的每一个人,不管北京人还是外地人对于每天要直面的交通、环境问题多少都有些思考。这位车主在接受采访时就给出一个好彻底的解决方案,而这正是目前京津冀一体化方案正在做的部分,只是还需要一些时间。
车主C: 我觉得北京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嘛,我觉得就是这样,它要是把资源放到周边去,大家也不会挤在这里,我觉得就这么简单吧。当然我们想得很简单,可能操作很难。
记者:那您觉得在具体的交通方面,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不要让大家这么麻烦?
车主C:其实第一个大家提倡的公共出行嘛,但是前提就是有这个条件嘛,比如说我想公共出行,但是没有这个条件,我找不到公交车,或者公交车等的时间太长,所以为什么大家选择这个,存在即是合理,说明大家还是觉得开私家车方便,虽然它贵,是不是?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