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109国道一路奔袭,通往藏区的公路九曲十八弯,翻越大山,里外的世界全然不同,三江源的故事就藏在冰川雪山的深处。
可可西里:枪声绝迹之后
【可可西里:枪声绝迹之后】
10月底,海拔4700多米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已是寒风凛冽。清早,索南达杰保护站的“超级奶爸”达才,拎着一篮鲜奶,嗷嗷待哺的藏羚羊宝宝正在等着他。这六只高原精灵,是3个月前,巡护人员在可可西里卓乃湖救助的。
达才算是索南达杰保护站的老队员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就在可可西里广袤地无人区里度过。今年7月7号,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达才和队员们还在执行巡护任务,得知消息已经是10天之后。
巡护,是人与恶劣自然条件的对抗。冬季天寒地冻,夏季冻土融化,到处是泥淖和沼泽,巡山队员时常会发生车辆损坏、严重陷车等突发状况,在如此极限艰难的环境中,管理局人均承担着1000多平方公里的巡护任务。
1997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此后20年,围绕可可西里展开的故事,是反盗采金矿,更是反盗猎野生动物。如今,无人区里的枪声已禁,在保护区东缘的109国道,大量的野生保护动物面对过往的车辆,隔路相望,不惊不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大抵就是这样的了。
去年6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试点工作正式展开,可可西里保护区被全部划归进国家公园的范围。守护了20年的保护区划归国家公园,这让整个巡护队都很开心,他们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份对可可西里独特的感情和敬畏。但达才也在担心,身边这些共历风雨的队员,还能不能跟上新时期的职责要求。因为保护方式转型,已是势在必行。
野生动物留住了,国家对可可西里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更现代和高科技的的方式对保护区进行检测管理,全面准确地掌握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
转型之外,可可西里最渴求的莫过于人才。以改制前的可可西里管理局为例,平均年龄45岁,其中三分之一因疾病不能巡山,要做好面积高达4.5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工作已是非常艰难。而对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来说,广袤的无人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人手缺乏,是积极开展国家公园建设的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行政位置
三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区分图
【守护三江源,野生动物的天堂】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规划书中提到,希望将长江源园区打造成“野生动物天堂”的展示平台,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搭建长江源科考探险廊道。
唐古拉山镇已是入冬进行时,沿镇流过的沱沱河,是万里长江的第一瓢水。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才仁,在这里工作有6年了。
更多的时候,他负责的是野外调查项目。开一辆越野,扛一部单反,驻扎在冰川雪山的深处,与外界隔绝,这些年他用镜头记录了上万张三江源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也见证了长江源的野生动植物生态链逐渐恢复。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全球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任何一丝变化,都会影响到下游的生态安全。
过去,牧民吃牛羊肉,烧牛粪,盖的是牛毛的帐篷,鞋坏了扔了被狗吃,垃圾很少。但随着游客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垃圾被带进高原。高原上的城镇化快速推进,也导致大量工业产品垃圾入侵,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变化。
两百多公里外的昆仑山脚下,绿色江河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土旦,面朝雪山,一个人守着昆仑山驿。向国道过往的车辆宣传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的知识,收集游人的垃圾进行分类。
我们到来的时候,两位自驾游的车主欣然答应了土旦“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的请求。让游客把车上的垃圾放在驿站,再把重新分类的垃圾让下一位游客带走,土旦每天的工作,就在一来一去中,让垃圾不落地,守护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
土旦和才仁是一线的民间环保工作者,也是地道的长江源藏民,养育自己的这方水土能成为国家公园,自然欣喜不已。但他们更期待着国家公园规划的细则方案出台时,能把保护区的游客管理,垃圾回收问题都纳入进去。
【牧民: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高原的草原上遍布着蜿蜒的河流和大大小小的水洼,时常有藏野驴、藏羚羊和野牦牛等在此停歇觅食。水面上倒映着白色的云彩。阳光照射下来,整片草原都泛着星星点点的光芒。阴天时,乌云几乎压在草原上。强光透过,一道道光芒像是从云层中漏下来一般,在空气中形成一道薄薄的帘子。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范围内,有野生动物,也有这些世代放牧为生的牧民。巴桑家的牧场位于长江源的沱沱河周边,家中包括牛羊在内的牲畜数量超过800只。
但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试点工作越来越深入,对于牧民的畜牧规模管控势必会越来越严。巴桑确实也担心,如果家里的牲畜没了,他们该怎么办。游牧民族以草原为家,放牧是藏区人的本能。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初,设置了核心区和缓冲区,这两个区域完全禁止人类生产建设活动。原本生活在这两个区域的牧民卖掉自己的牛羊,下山搬到了政府的安置房,成为了“生态移民”。这些转移到城市的牧民看似可以拥抱现代文明,但下山之后如何继续找到门路生活下去,成了大问题。
这次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改革启动前,国家给青海定了三个“不”,其中一个,就是“不搞生态移民”。根据可可西里管理局的布周介绍,保护区里涉及到牧民的区域,正在尝试比生态移民更加合理的方式,由过去的放牧员转化成护林员,护草员,然后每户人家解决一个公益性岗位,使他的收入增加。同时要求该区域所有老百姓,按照自己区域草场面积的大小,按照自己草场的承载能力,实施减牧禁畜。
国家公园的试点工作千头万绪,方兴未艾。环保的积弊沉疴需要在试点推进的过程中,不断求索解决之道。然而三江之源的每一个人,对这片承载着下游600多亿立方米水源的净土,都饱含着最深厚地敬畏与热爱。这里是他们的原生故土,也是中华大地生生不息地母亲水塔。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赖瑗 施聪 实习编辑:许三多)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