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小江豚脱离母体的瞬间
江豚 儿童节喜添新丁
6月1日上午8时58分,一头雄性小江豚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顺利降生。中科院水生所专家表示,人工饲养繁殖是长江水生物重要的保护研究内容之一。
昨日生产的母豚科学编号为F9,2011年从鄱阳湖迁入武汉,科研人员亲切地称它“福久”。 2015年5月中旬,科研人员通过体检确认“福久”怀孕,雄豚叫“多多”,是2011年从湖北天鹅洲长江豚类保护区迁来的一头雄性江豚。13个月来,科研人员对“福久”的行为、体态、进食及生殖裂区域的变化等情况密切监测,5月30日发现它摄食量明显减少,猜测可能即将分娩,随即启动了24小时观察监测。 31日6时28分,观察人员发现小江豚尾叶露出尖,随后又收了回去,反复数次。6月1日8时58分,“福久”顺利分娩,小江豚挣断脐带迅速游到水面,呼吸到第一口新鲜空气。此前5月22日,湖北石首天鹅洲豚类保护区网箱中也顺利诞生一头小江豚,一年内在人工环境下诞生两头江豚在我国尚属首次。
中科院水生所郝玉江博士介绍,白鱀豚馆的江豚群体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一个长江江豚人工繁育保护群体。白鱀豚馆自1996年开始成功饲养长江江豚,2005年在人工环境中出生的第一头长江江豚“淘淘”目前健康正常。此间11年来,先后出生4头小江豚,都因母豚体质和身体营养状况等原因,致小江豚出生不久即夭折。据悉,有的出生一周后夭折,有的一个月左右。因此,这里所有的科研人员耐住内心的喜悦,开始对江豚母子进行24小时的监控和科研工作。
白鳍豚“淇淇”
“长江女神”白鳍豚真的灭绝?
这个坐落在武汉东湖边的白鳍豚馆,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从名字上就可以知道,这里原本是为白鳍豚准备的,江豚只能算是借宿。不过按照现在的情况看,江豚几乎肯定要成为这里的主人了。自2002年7月14日白鱀豚“淇淇”死亡,这里再也没能迎来一头白鱀豚入住。“淇淇”是1980年初在洞庭湖口被一位渔民打捞到的。当时大约两岁,体长1.47米,体重36.5公斤。著名鱼类专家伍献文教授和藻类学家胡鸿均教授将它定名为“淇淇”,取“珍奇”的意思。多年来,受到精心照料的“淇淇”长到2.07米长,体重125公斤。“淇淇”的大名传遍了全世界。“淇淇”死亡年龄在25岁左右,相当于人类70岁左右。
“我从来没见过白鳍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鳍豚研究小组博士郝玉江接受采访时遗憾地说,2003年他加入白鳍豚研究小组后,就一直在苦苦搜寻白鳍豚的下落。可是他见到的白鳍豚,除了馆里收藏的标本,就只有门口的3个不锈钢白鳍豚雕像。郝玉江博士说,近几年,长江干流都没见到白鱀豚的身影了。然而,这样一个现状,是否意味着白鳍豚已经灭绝,水生所的专家们表示并不认同。
视频:给江豚喂食
其实“白鳍豚已灭绝”的说法,主要是来源于2007年8月英国皇家学会的同行评议期刊《BiologyLetters》发表了中、美、英、德、瑞士、日本六国科学家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英国《独立报》在援引该报告时称,专家们认为白鳍豚“已经灭绝”。对此,这次国际科考队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表示,说白鳍豚灭绝并不准确,据王丁博士介绍,确定一个物种的灭绝,是个比较严肃的事。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规定,确定一个物种的灭绝,必须连续考察该物种的整个分布区,在该物种的一个生命周期内,没有发现该物种存在才是灭绝。白鳍豚一般可活30年,确认其灭绝,必须在30年内连续对其生存状况进行考察。 1997年至1999年,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和农业部组织专家对白鳍豚进行了大规模的搜索和考察活动,都发现过白鳍豚。至2006年再次组织大规模搜索行动,中间才隔了7年。
而2006年底,20多位顶级鲸类专家在长江进行大规模搜索活动,并非专门为找寻白鳍豚,同时寻找的还有江豚。据郝玉江介绍,搜索队当时分乘两艘大型船只,采用水下探测器和人员轮流上甲板观察水面的方法搜索,搜索行动白天进行,晚上停船休息。这样的搜索方式容易产生以下几个漏洞:一、两艘搜索船是大型船只,无法到白鳍豚经常出没的通江支流和湖泊;二、夜间停止了搜索;三、水下探测器有效范围为300米~500米,在江面宽的地方存在盲区;四、搜索人员轮流在甲板上用望远镜搜索,难免会有因个人原因(如因劳累而注意力不集中等)而错失一些信息。“从武汉到宜昌再到上海,然后返回武汉,我们确实没有发现白鳍豚,不过,没有发现不等于没有。”郝玉江说。
江豚的微笑
不过王丁也表示,说白鳍豚灭绝并不准确,但是可以说“功能性灭绝”。物种功能性灭绝有3个指标:一、存在化石中;二、特种种群稀少,功能丧失,对周围生态影响微小;三、数量下降至无法保证种群繁殖的需要。目前白鳍豚的状况,具备了后两项指标,“事实上,白鳍豚的数量在20年的时间里减少得非常严重。”王丁说,从开始研究白鳍豚保护至今,水生所前前后后进行过130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早期,长江中下游尚有400多头白鳍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减少到200多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只剩100多头;等到1997年再次考察的时候,只发现了17头。
白鳍豚数量急剧减少,主要原因之一,是作为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航运河流之一的长江,往来船只其螺旋桨发出的噪声。白鳍豚对于食物的定位,要依靠一种频率不超过15千赫兹的中频声波,人耳都能能听见,对靠声波辨物的白鳍豚是非常致命。而相对来说江豚的声纳系统发出的超声波频率比白鳍豚高,相比之下要好一些。
水生所得专家们表示,淇淇去世后,虽然没有找到活体白鳍豚,但研究小组依然可以根据其标本和资料进行相关研究,江豚的保护与繁育工作对此也有重要的帮助,并且白鳍豚馆以及长江边的湖北天鹅洲保护区本身也都是为白鳍豚建设,随时可以对白鳍豚进行救助保护,目前,水生所也将持续在长江中进行搜寻科考,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放弃。
视频:小江豚出生24小时 未度过危险期
(编辑:顾昉冉)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