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出门买东西,难免会收获各种各样的袋子。看着家中角落里堆成小山的各类编织袋,一些人开始研究起二次利用。 从“废品”到“二创”,催生出一种新的现象----袋子改造。
年轻人将大米袋、外卖袋、猫砂袋等工业编织袋手动改造为随身小包。 五颜六色,外观各异,贴近细看才发现是编织袋改的。 这些年,大家把各种通勤神包,联名小包轮番尝试一遍之后,现在怎么又重新盯上了尿素袋?
在社交媒体,通过小红书、抖音展示“废袋改造”作品,相关话题浏览量突破百万。随着手工爱好者增多,改造袋子逐渐成为一种热门活动。 用编织袋改造的包,透出一种劳保用品的朴素气质,越来越多人加入改造大军让家里的废袋发挥余热。
年轻人为何沉迷“改袋”?原因之一,是人们开始看重个性化表达,自己改制的编织袋,可以自行选择颜色、材质甚至主题,真正做到了独一无二。原因之二在于这种改造符合低成本高成就感。 将一只编织袋改造成包仅需剪刀、缝纫机,材料成本趋近于零,却能在社交平台收获很多正向反馈。原因之三,符合可循环生活方式,赋予废弃编织袋新生命,践行可持续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在互联网语境中,“买包”的含义被长期曲解。 买包一度成为成为用金钱平息一切家庭问题行为的代名词。 如今,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逐渐趋于理性。 随身小包回归最基础的实际功能----袋子。 如果加入美观性考量,是好看的袋子。
编辑: | 虞宏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