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七年打磨、位于上海浦东滨江核心区的“显眼包”双子山将于本月20日开门迎客,立刻成为市民网友的热议话题。双子山的建成,满足了市民登高望远的期待,也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的景观。与双子山同时开放的还有上海温室花园和世界花艺园,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身临其境地游览热带沙漠及雨林。
滨海之城上海,为何执着要建造市中心的“绿化高地”,双子山背后有着怎样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想象空间?东方卫视《今晚》“看懂上海”栏目邀请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竹与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童潇,一起来解读。
共赴七年之约 登高望远浦江畔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于2017年9月开始建设,北区在2021年年底率先向广大市民游客开放,目前已被誉为“上海的阿勒泰”。今年9月9日,公园方面宣布9月20日正式开放南区,真正实现全园开放。在开园前的内测期,不少市民慕名前来打卡,他们纷纷表示:此地风景特别好,体验甚佳。
“无中生有”的人造双子山是世博文化公园最大标志性景观,它位于公园东南侧,占地达30万平方米,由48米高的主峰和37米高的次峰组成,山体种植7000多棵乔木,是国内第一座高度超过40米的空腔结构人工仿自然山林。其“腔内”设置有两层停车场,可容纳约1500个车位。
在双子山顶的观景平台凭栏远眺,可将大歌剧院、温室花园、中心湖、十一孔桥、申园、世博会“四宝”、卢浦大桥等建筑、景观一网打尽,陆家嘴“三件套”在晴好天气下也清晰可见。而向下俯瞰,整片公园绿意盎然、闹中取静。顺步道盘山而行,将经过充满自然野趣的瀑布,姿态各异的山石。山间还设有多处驿站和咖啡馆,可供市民小憩。
从双子山下来便是上海温室花园,它紧邻中心湖、占地约2万多平方,设置了三大主题场馆。其中,“海市沙洲”展示的是热带干旱植物,罕见的猴面包树群为最大亮点。此外,“云上森林”模拟热带环境,展示的是水热带雨林植物,设有瀑布、流水、鱼缸等。“云雾峡谷”是模拟热带湿生喜阳环境,展示热带珍贵花卉等植物。
园方介绍,上海温室花园既是亚洲最大温室,也是沪上第三代植物温室:“我们追求的是沉浸式体验的独特性,从雕塑艺术品到声光电艺术的展现,将整个温室花园从纯景观游览发展至新颖的科普体验、互动等”。上海温室花园是南区开园后唯一收费的项目,将于9月10日特别限量发售福利早鸟票,今后还将推出温室花园和公园北区其它景点的联动票。
“寸土寸金”的地块不用来搞商业开发却用来建山造园,令人不可思议。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竹表示,放弃上千亿元土地出让收入,在黄浦江畔核心区域建造绿色生态大公园,让广大市民在此欢聚共享,是2010世博会落幕后不久就定下来的,“世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建造文化公园就是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除了延续世博精神,陈竹认为,世博文化公园对于上海而言,还具有完善生态系统、提升空间品质等意义。南区开放后,除了双子山与上海温室花园,还有呈现不同国家地区精品园艺的世界花园和可供亲子娱乐的魔力乐园,将给市民游客带去惊喜。今年国庆假期,“上海世博会四宝”(原俄罗斯馆、原卢森堡馆、原意大利馆、原法国馆)也将进一步转型升级,将以高品质的艺术展览、时尚潮流的音乐演出以及特色美食,极大地丰富游客体验。
人造双子山如何“无中生有”?
在市中心建一座山,并非心血来潮,其建设理念最初来自市民的“金点子”。世博文化公园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到开放运营,也始终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
7年前,上海公开向社会征集世博文化公园设计建设意见,近2个月内有超2万名市民描绘了他们对这个公共空间的想象。其中,以上钢三厂退休职工为代表的一些市民提出,想在园内建山,在山顶饱览浦江两岸的秀丽风光以及世博场馆等上海世博会的宝贵遗存。据退休职工回忆,之前世博文化公园的位置确实有一座“钢渣山”。
园方最终收集到三万多份调查问卷,“有山有水”成为众望所归。园方为此精心设计,就连48米的主峰高度,也经过了仔细考量:“卢浦大桥从桥面到水面高50米,我们认为从48米的高度,能够看整个城市天际线,可以作为一个‘山’的概念”。
放眼全球,在城市里“造山”没有先例可循,更何况上海还是软土地基。陈竹介绍,进行这样的尝试既要考虑山体空腔结构能否承载土壤和绿植的重量,还要保证“搬”来的水土不会流失以及能有效排水,每一个环节步骤,几乎都是突破。此外,项目用到的工业化技术、二次结构施工关键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含金量也都非常高。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给“山”塑形,支撑结构用的是PEC(部分包覆钢—混凝土)钢框架,表皮是钢和混凝土混合结构,不仅耐久性强,而且重量轻,兼顾了经济性和适用性,这也是国内目前最大的PEC组合结构。
不过,这样的攻坚克难在陈竹看来是非常值得的,“建山的点子来源于市民的创意,那么它的建成就是回应了市民的期盼,实现了人们在市中心就可以登山望远饱览浦江两岸景色的美好愿望。”
“俗话说,民间有高手”,在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童潇看来,从规划公布伊始就广受关注的“双子山”就是市民充分参与城市建设的典范,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世博文化公园之于上海市民的意义,不只是“民生礼包”,更凸显了公共空间之于城市的重要性,即高品质空间激发人对于空间的塑造、参与和分享,让人民主动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与生活,无疑是对世博精神的传承。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设计规划阶段充分取智于民,最后促成了四座上海世博会国家馆的保留与转型,即后来市民口中的“上海世博四宝”。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开园运营以来,园方也一直在征询了解游客意见,不断调整软硬件设施。
以人为本 世博地块转型“标志性公共活动中心”
七年之约已经实现,“后世博”时代未来可期。根据规划,世博会地区的整体定位是,突出公共性特征,围绕顶级国际交流核心功能,形成文化博览创意、总部商务、高端会展、旅游休闲和生态人居为一体的“上海21世纪标志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十多年间,这片区域正朝着规划中的定位目标迈进。
其中,由世博轴改建而来的“世博源”,每年承接近百场展会、音乐节等文化活动;由世博会主题馆改建而来的世博展览馆,每年迎来1600万人次,成为文化的重要交流地。
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外滩大会、巴黎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一场场高规格的会议、赛事,在这里持续迸发创新活力。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末,世博地区会有13座世界顶级大型文体场馆,展演观众坐席数将突破6万个。
世博地区的配套设施、商业业态也在不断丰富提升。今年上半年,上海地铁19号线正式开工,贯通后将串联徐汇南滨江、前滩、后滩、世博会地区、陆家嘴CBD等重要区域。到年底,作为世博核心位置的“最后一片拼图”,紧临世博文化公园的世博天地也将开业,为该片区带来全新的商务、生活和社交体验。
将世博会地区锚定为“上海21世纪标志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对标的是纽约、伦敦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更新。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城市更新的实践经过多次迭代,已发展到3.0阶段,即以建设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塑造混合宜居的城市街区、发展绿色创新的产业内容等为目标。
以纽约布鲁克林区为例,从2020年起,从“围绕汽车使用而创建的商务区”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制定了公共交通升级、生物多样性增加、共享街道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城市更新内容。日本东京丸之内地区,在完成了硬件设施改造、产业创造、街区振兴后,如今将侧重点放在了公共空间的精细开发、环境保护和新兴产业的引进上。还有一些城市更注重公平和韧性,2023年,美国芝加哥提出,通过城市更新提供公平住房、改善公共空间等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完善城市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在童潇看来,正是因为世博文化公园“丰富绿化带、人工造山、建设滨江空间”这样的城市更新,使得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半径中拥有更多生活的可能性。双子山的来到,不仅在于塑造了一片城市山林,连同其所在的世博文化公园,将城市公共空间延伸至满足市民精神追求的层面,“上海由此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也忆得了乡愁”。
展望未来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童潇指出,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上海将进一步向“科创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迈进,尤其可以在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人和植物、动物亲密接触上可以多下功夫。
编辑: | 李瑶郝苗苗 |
责编: | 杨龙跃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