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举行的首届城市焕新研讨会上,徐汇“国际邻里中心”揭牌,标志着徐汇“邻里汇”治理服务特色品牌形成了从区到街镇、居委完整的三级建设体系。
这座面积约4.5万平方米的国际邻里中心将落户鑫耀中城,其所在的漕河泾开发区乔高地块,也是徐汇城市更新打造“未来城市理想单元”新的案例。
无论是在人文底蕴深厚的衡复风貌区、开发中的徐汇滨江,还是静待启航的鑫耀中城,徐汇区正通过空间载体的更新与街区功能的升级,让老百姓享有品质生活、切实感受温度、拥有归属认同,以城市更新探索,实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内涵。
唤醒“沉睡”地块,探索社区转型
国际邻里中心效果图
国际邻里中心落户的徐汇乔高地块,位于漕河泾开发区东部,一度被老厂房、业态杂乱的商户覆盖。
已过“而立之年”的漕河泾开发区中,上海仪电集团是扎根漕开发历史最悠久的企业之一。此次,仪电旗下的华鑫置业也参与了鑫耀中城的城市更新项目。在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蔡小庆看来,近年来漕河泾开发区东片区经济发展较为明显,产业集聚态势良好,但相对产业功能的能级提升速度,漕东地区的环境建设始终相对滞后。产业空间占据总用地的空间较大,造成地块功能相对单一,缺乏活力。
在乔高地块尚在“沉睡”时,漕河泾开发区内的华鑫天地、华鑫慧享城等总部商务园区拔地而起,为开发区提供了一批开放空间、共享设施和创新载体。作为漕河泾开发区东片区里体量最大、规划功能最全的城市更新项目,推动曹东地区从单一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为新型国际创新社区,为周边白领、居民、入驻企业以及各类往来人士创造“未来城市理想单元”的先导体验区,是乔高地块肩负的城市更新与产城融合使命,更是徐汇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一次重要探索。
1948年至2017年间,漕河泾地区的辖区变化 (图片由童明教授提供)
与漕河泾开发区为邻的漕河泾街道,眼下正在社区规划师、同济大学教授童明的带领下,展开一场城市空间“缝合术”——把因为城市发展造成的碎片化地带,变为人人可亲近、人人可享用的社区公共空间。与轨交桥下空间、街角口袋公园这些“碎片空间”相比,规划完整的乔高地块更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曾提到过的一道思考题:如何为城市留白,如何利用“留白”的城市空间?
眼下,轨交15号线桂林公园站施工已近尾声,在紧邻地铁上盖的鑫耀中城,将诞生一座集文化、运动健身、就餐、托幼、艺术、政务服务为一体的国际邻里中心,为漕河泾开发区集聚产业和人才,展现出“未来城市理想单元”的景象。
从2017年起,徐汇区就大力推进“邻里汇”体系建设,目前已实现了全区13个街镇“邻里汇”和305个居民区“邻里小汇”的全覆盖,“国际邻里中心”的揭牌意味着又一场城市更新的探索。
鑫耀中城规划效果草图
老建筑修旧如旧,居民生活如期翻新
日前揭晓的首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入选项目中,徐汇区有4幢历史建筑入围。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武康大楼,于去年国庆前夕完成了近10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保护性修缮。
武康大楼的修缮离不开居民的参与和支持。负责方案设计的陈中伟告诉记者,修缮时不仅要请专家考证,还邀请了大楼居民“出马”,只有所有人觉得“OK”,方能启动相关工程。
与此相呼应的,是修缮时最大限度地考量居民的诉求——晾衣杆、空调机、晒台长椅、花架,凡是居民生活需要的设施,全都在更新范围内。于是,二层露台的公共晒衣架代替了原先每户居民家中伸出窗台的“万国彩旗”;露台“暗搓搓”的水泥地被一块块红缸砖代替;木质百叶窗取代塑料雨棚;就连居民家的空调外机也都穿上了复古的“保护罩”……
完成外立面修缮后的武康大楼
历史建筑要“修旧如旧”,居民生活却要保证“如期翻新”,这是历史建筑分布密集、城区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徐汇,在践行城市焕新道路上一以贯之的坚持。徐汇区区长方世忠表示,徐汇衡复风貌区遵循微设计、微更新、微治理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管理修正的“三微三修”原则,正积极推动历史街区保护活化,打造全球城市的“衡复样本”。
近年来,上海不少原本让老百姓“难走进”的历史建筑开始变得“可亲近”。日前,位于上生·新所内的优秀历史建筑孙科别墅向公众开放,市民终于能一睹建筑大师邬达克在上海最“神秘”的作品。早在2018年上生·新所初开放时,负责项目开发和修缮的上海万科就历经了一次颇为复杂的城市更新考验:首批开放的13栋建筑“年龄”跨越数十载;仅孙科别墅就杂糅了5种建筑风格。最终,通过为每栋建筑量身定制更新方案,如今的上生·新所成了一处集商业文化体验、文创办公园区、历史建筑风貌于一体的“城市客厅”。
黑石公寓Drops咖啡 舒抒 摄
今年3月刚刚部分开放的黑石公寓也有类似经历。同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黑石公寓在历经3年多的修缮后,如今公寓2层至6层仍有居民居住,而一楼则成为两家“新晋网红”幸福集荟书店和Drops咖啡馆的所在地。
而今,市民游客可以随时走进黑石公寓,在铺设了马赛克瓷砖的复古走廊打卡拍照。周边来自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的乐手、师生、艺术家们也经常光临,同居民、普通参观者相邻而坐。“这就像城市‘老物件’里的新客厅,既是一个市民休闲的所在,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空间。”作家孙甘露对黑石公寓这处“焕新点”的评价,便是最好的概括。
黑石公寓幸福集荟书店 舒抒 摄
从锈带到“秀带”,存量空间变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去年曾在上海表示,当代城市间的比较和竞争,正越来越多地与城市后天的努力、眼光、判断、投资产生关联。
对城市存量空间的焕新探索,便是一场考验眼光和远见的“空间投资”。验证“投资效益”的除了经济表现,还有人的感受度。
位于徐家汇商圈的T20大厦,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首例示范项目。7月8日,位于徐汇滨江的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即将开启首场全球推介,对AI大厦的设计师陆钟骁来说,徐汇滨江过去10年来的变化,折射出了上海对浦江两岸规划设计理念的进步,更让他看到了这块城市“大衣料”所能辐射的无限可能。
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AI Tower)
在一批新建筑拔地而起前,徐汇滨江最为人称道的是将一批老工业遗存改建为一座座风格迥异的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曾是原上海飞机制造厂的250号厂房,诞生过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飞龙一号”;余德耀美术馆曾是上海飞机制造厂的机库,现在仍完整保留了昔日的拱形屋顶;龙美术馆原是北票煤炭码头所在地;废弃的航空油罐变身艺术公园,成为“开窗透亮,开窗见绿”的公共空间……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看来,上海的城市更新早已不是简单的城市美化,而是要坚定地把人的需求作为最大目标。
就在最近,市民周小姐发现徐汇滨江出现了一排沿江外摆位,地点就在拥有法国蓬皮杜展陈合作的西岸美术馆。点上一杯咖啡,品尝一块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经典配色的蛋糕,原先要扒着水泥围栏才能看江景的体验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静静体验江风拂面的惬意。
这些“空间投资”的成果,将原本让老百姓存有距离感的“艺术馆”和“工业遗存”,同时变成了可随时走进的公共场域。“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愿景,也由此与上海的市民生活紧密相连。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