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低收入农户有无返贫危险?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面临什么新问题?如何补齐这些短板?日前记者对一些欠发达乡镇和低收入农户进行了回访。
回头看
扶贫对象再摸排
6月的江南,雨水涟涟,穿过几条积水的小巷,便到了常山县湖头村村民胡祖东的家。
事情要从今年3月说起。3月28日,衢州市农办扶贫处接到一个来自杭州的电话,来电人“朱姐”在住院时认识了同病房的胡祖东夫妇,看到这对夫妻生活拮据,吃饭时常常为了一份炒鸡蛋推来推去。于是她打电话到衢州市农办,询问是否有办法帮助这一家人。
一问才知道,胡祖东一家已经被新列入2016年低保户了。他家的情况是如何被及时掌握的?今年常山县以调查低保边缘户为重点,开展了低收入农户数据库的核查工作,县级农村指导员、乡镇(街道)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三级联动,重新调查、筛核、采集低收入农户的数据信息。
扶贫开发工作,要解决的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这其中,是否找准了扶贫对象直接关系到整个工作的精准和成效。今年,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确保一个都不返贫。因原有的低收入农户数据库是2013年调查认定的,在全面“消除4600”的基础上,我省今年将启动低收入农户精准识别回头看工作,补进漏掉的、排除不符合条件和已经完全脱贫的、找准容易返贫的,落实好精准扶贫的各项举措,在回头看中教育自我、警醒自我、提高自我、修正自我。
目前,各地正探索建立低收入农户的动态管理机制。参照《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常山县将家庭人均纯收入为低保标准1至1.5倍的农户列为边缘户,通过村民讨论、全村公示等程序,将低保边缘户作为一般贫困户,同绝对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和特殊贫困户(因病返贫户等)一起分类落实帮扶措施。
胡祖东的情况属于“因病返贫”。原先他在工地上做泥工,一年有三四万元收入。今年3月,一场骨科手术让家里欠下了14万多元的债务。现在,夫妇俩靠来料加工养活一家四口,急需找到新的增收途径。
“家里分散的胡柚林能不能想办法流转入股?”“家属愿不愿意学门手艺?”扶贫干部在胡祖东家一起出谋划策。
稳增收
生态富民新路径
扶贫扶基础,脱贫靠产业。近年来随着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少地处生态敏感区同时低收入农户相对集中的乡镇,原先的一些扶贫产业模式也面临转型的问题。
毗邻乌溪江水库的衢江区湖南镇,2万余亩板栗树是村民的传统收入来源。2000年后,板栗收购价格直线下降,曾经的“摇钱树”一度成了“伤心树”。去年,全镇户均板栗收入仅2000元。像蛟垄村,村民只有靠养鸡、养猪这类“短平快”的畜禽养殖项目来保障增收。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村民收入哪里来?村党支部书记温泉洪带头寻找转型产业。
邻近的白坞口村,浙江仙霞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近400亩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引起了温泉洪的注意。“仙霞湖”董事长周卸才从2012年开始研究怎么把铁皮石斛“种”在板栗树上,凭借乌溪江库区优越的生态环境,他在板栗树上栽种的铁皮石斛不但卖出了好价钱,也提升了板栗品质。去年底,公司与衢江区扶贫办合作,各出一半资金,让白坞口村的45户低收入农户“认养”、管护铁皮石斛驯化苗。这样每户农户可以连续8年每年增加1800元的年收入。
适合白坞口村发展的产业,蛟垄村也行。今年3月底,蛟垄村25户低收入农户包下近50亩板栗林,在周卸才的带领下,学习栽培仿野生铁皮石斛。这次,买苗钱3方共同出资:一丛铁皮石斛苗,农户出5元,公司出5元,区里扶贫专项资金负担10元,每户最多认购1000丛;基地是村集体出面从散户手里租来的。在签订合同协议书的3年内,公司负责种植技术指导和销售,65%的利润归农户所有,市场波动时,公司按每公斤600元的最低保护价收购产品,保证农户无风险。3年后,铁皮石斛苗的采收和销售权都归农户所有。周卸才说,环绕乌溪江水库有近6万亩板栗林都可以栽培铁皮石斛,农户增收的空间还很大。
生态富民的转型之路更像是一场中长跑。政府部门应瞄准产业脱贫的全路径,着力降低产业扶贫前端企业所面临的融资、人工等“起步”成本,并通过“放、管、扶”等措施,为产业对接市场创造条件。
连帮带
扶贫动力本地化
“我们村最近3年有七成村民盖了新房,去年盖起来的就有7幢。”说起雪梨给丽水云和县元和街道苏坑村带来的变化,村委主任雷宗明喜不自禁。
老雪梨是云和本地的传统梨树品种,但它发展为苏坑村的优势特色产业却是近几年的事。村民们将老雪梨树同早熟梨“翠冠”嫁接,雪梨的口感和产量都有大幅提升,苏坑村老雪梨在市场上的身价从原先的每斤6元上涨到现在的30多元。
苏坑村村民蓝小建种梨已有17年。去年,身为“云和师傅”的蓝小建给返乡的低收入农户蓝雷福送了110株梨树苗,还手把手教他种梨树。
苏坑村98户人家原先有49户都是低收入农户,如今在蓝小建这位“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家家户户种起老雪梨,去年就发展了670亩新基地。现在村里光是报名“云和县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就有12人。
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指的是有一定产业基础、又有帮扶低收入农户意愿的人。今年2月,云和出台《云和县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17年底累计培育300名带头人,实现2000名低收入人口增收。
按照实施方案,扶贫致富带头人要立足自己所在的村,帮扶至少3名低收入农户。带头致富不是一味捐钱捐物,而是要把思想上的扶贫放在首位,通过扶“志”、扶“智”,带动有增收致富意愿的低收入农户加快脱贫步伐,要求找准项目同低收入农户增收的结合点,增强低收入农户自身“造血”能力。
在云和,享有盛誉的“云和师傅”是这批带头人中的主力军。2005年以来,“云和师傅”培育出510名各行业的佼佼者,产业开发足迹遍布全国。通过“百师扶贫助千家”计划,政府组织这批懂技术、会经营、有身价的知识技术型劳动者反哺当地的扶贫开发工作。这批人的增收技能本身就是基于当地资源等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对低收入农户来说,这些“师傅”的增收技能“接地气”、效果灵。
今年,云和县扶贫办专门制定了针对带头人的产业贷款贴息、低收入农户的创业致富评定标准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原定培育150名带头人,首期报名的就有173人,拟带动低收入农户573户、1000余人次。
“像蓝雷福这样出去打工又回乡的村民渐渐多起来了。”雷宗明告诉记者,去年县里专门把雪梨产业培训班办到了村里。生态农业、农家乐民宿、返乡创业……有了本乡本土的带头人,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门路就像地瓜藤一样茂盛生长。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