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你被上海的图书馆刷屏了吗?社交媒体上,搜索图书馆、上海两个关键词,相关笔记数量超过15万条,各类攻略、推荐应有尽有,在图书馆里过暑假成了最IN的生活方式。那么,图书馆的流量密码到底是什么?本周,记者走进了其中最热门的几家图书馆,一起去看看。
排队等开门,跑着去抢位,社交媒体上图书馆攻略成了热门词条。工作日的上午,记者来到江宁路社区图书馆,这是一家“内嵌”在街道事务中心里的社区图书馆,读者类型广泛,“黏性”也很高。“早上先来到这里写会儿作业,看看书,然后去吃中饭,下午写作业。”“没陌生感,好像觉得这里就像是自己家一样。”“我很喜欢看书 ,上海的图书馆我基本上都去过了,江宁路图书馆有几个好,一个环境好,另外一个服务相当到位,他们很体贴的,特别是王老师。”
读者口中的王老师,是这里的图书管理员。为了方便读者日常借阅和交流心得,图专门建了群,老王成了群主,对读者“事事有回应”。“比如新书推荐,读者就说帮我留,我就给他留好,橡皮筋扎好,上面贴着名字。”
江宁路街道图书馆馆藏图书3万册,一年借还书量将近10万册。除了离家近,特色选书机制,也是附近居民爱来这儿的理由。
“这个日本的作家是个导演,他的作品比较治愈,现在就是压力很大的,看看这种书,这个刘老师,最近他的讲座就是讲到这个现代人一定要学一点哲学,我就蛮喜欢他的作品的,你把它放到我们书车上去。”所谓特色选书机制,就是馆长朱宇翔会邀请资深读者 一起去书店选书采购,大家会一起根据畅销榜单和市区图书馆借阅量的排名,来为书库更新出谋划策。读者觉得这样参与感很强:“而且就是说有一点归属感吧,会感觉我是图书馆的一部分,我现在逢人就推荐我们图书馆。”
江宁路街道图书馆馆长朱宇翔介绍:“我们会找大概有四五位这样的‘选书官’,这些读者的阅读量是非常大的,能够代表更多的一群人的需求,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买的每一本图书都能够被借掉。”
江宁路图书馆还有专为小读者打造的儿童阅览室,坐着看、趴着看,甚至脱了鞋、躺着看,怎么舒服怎么来。
与此同时,这里还能听讲座、搞活动,让阅读的外延更加丰富。“二楼整个图书馆以读书为主,搞活动会放在这个底楼共享的一个空间,对于街道来讲它的利用率更高效、服务面更广。”江宁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任王燕介绍。
据统计,上海已建设219家遍布全市的街镇图书馆,它们都各具特色。像周浦镇的傅雷图书馆就有一个被誉为“上海市最长书桌”的自习区域。工作日傍晚,这里竟然座无虚席。“晚上下完班之后时间也有限,这样近的话,没事来溜达一圈,四五十分钟啊,小朋友都在看书,孩子就会学到比较好的学习习惯。”现场有读者说道。
今年,馆方对图书馆一楼进行了大改造,改造后的阅读空间就像一个大客厅,能同时容纳近150名读者自习、阅读。据周浦镇文化中心副主任高小晔介绍:“全年的话要接受大概有30万人次的流量,寒暑假平均每天的接待量是在2000多人次,考虑到市民的一些需求,加了很多的人性化细节,希望能让我们的图书馆成为居民更愿意亲近的一个图书馆。”
位于和平公园内的和平书院则打造上海首个24小时公园图书馆。入夜,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内灯火通明。低头闻书香,抬头望星空,徜徉经典、对话古今,阅读的边界被大大延展。有读者称来这里是每天晚上的固定活动,“散散步,然后来看看书。”
虹口区图书馆和平书院馆长韩曜认为:”图书馆可以把公共阅读的边界延伸进城市公园,这也是在社会大美育背景下的一个实践。“江宁路街道图书馆馆长朱宇翔也表示:”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慢慢的对图书馆有一种依赖,这样的空间代表了一个城市、或者是真正代表了城市的一种标签。“
目前,上海已建设219家遍布全市的街镇图书馆,如何能够让更多市民自发走进图书馆,爱上阅读,让图书馆像咖啡一样变成这座城市的另一张文化名片,图书馆都在做着有益尝试,个性化选书、人性化空间,甚至延伸阅读时间到24小时等等,这些尝试和探索都提供了新思路,在上海阅读,也能很CITY。
编辑: | 尤颖慧 |
视频编辑: | 刘奕达 |
摄像: | 乔楚 孙佳逊 |
责编: | 徐笑燕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