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性在艺术创作中意味着什么?是什么影响了人对时间的感知?时间与文化有什么关系?上海的时钟跟柏林的时钟是否不同?“间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时间表达”研究项目近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启动。项目由刘海粟美术馆、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柏林州政府文化与欧洲部及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中德、女性、时间性”,成为项目的三大关键词。
项目特意选择了女性艺术家作为表达主体。德国艺术家温斯雅在家中墙上固定一张大的画纸,每天早晚张开右臂在纸上画个大圆,是她探讨时间的方式,20年来如一日,极简,却也很直观,身体尺寸这些年的变化清晰可见;上海艺术家高珊选择用海绵、硅胶等材料阐述鲜活的生命体验,形成时间与心理的相互作用;来自德国的葛星,关注时间如何在人与人的社交之间变化,她创作过表演性装置作品《捕获交流》,邀请观众参与……据了解,刚在第十五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中获奖的一位女性艺术家也将参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间有小憩”中有两位哲学家全程参与,使此次项目不仅停留在作品层面,而显露出哲学深度,也让该项目对“时间性”的探讨分为哲学的和艺术的两个维度。复旦大学教授杨俊蕾与德国哈雷艺术和设计学院教授Iris Dankemeyer,在与艺术家的不断沟通中,碰撞出更多火花。
项目为期一年,分别在上海和柏林进行,艺术家将从哲学层面与艺术层面对“时间性”进行探讨。项目初期三个月的对话阶段,可以让艺术家们共同深入探讨彼此的时间概念。随后分别完成于亚欧两地的研究和成果将在上海汇总,预计在2020年10月至11月以展览形式与公众见面,2021年巡展至德国。
今年是刘海粟访欧90周年。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阮竣说,刘海粟当年访欧,不仅是学习西方绘画,更是传播中国传统绘画及文化精神。他在欧洲的多次画展促进了西方对中国绘画与文化的理解。“今天,我们想以另一种形式促进中西跨文化交流,这个艺术项目就是一种尝试。”阮竣说,“中西艺术家将在哲学家的带领下,对时间进行哲学阐释和艺术解读,而且我们的创作主体是女性艺术家。中西文化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角度的解读让艺术充满未知,这种未知和可能性也是我们在这个项目希望达到的效果。”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文化领事郝立夫表示,时间对于艺术是有趣的话题,对哲学亦复如是,因此项目邀请了两位哲学家加入。希望项目可以建立起中德艺术家和哲学家的沟通桥梁,实现跨文化交流。
杨俊蕾解读了此次展览的名称“间有小憩”。她说,“从时间体验讲,中国传统时间观具有稳固性和恒久性。明年的展览将回答两个问题:来哪里,做什么?这也是我们对‘憩’的理解。所以未来展览空间将是时间性的空间,给予观众时间体验的艺术时刻。”
展览的标题《间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时间表达》展开了时间性这个范畴的各个维度,并且展示了各个维度之间存在的空间。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我们经历时间的方式不同,处理时间的方式也不同。正是基于这种种不同,中德艺术家根据自我的时间经验,创作出风貌各异的作品,也给人们理解时间注入更多维度。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实习生:范宁静 实习编辑:李珂)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