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在全球已经基本上找不到势均力敌的、能够争夺海权的作战对手了。所以它的整个航空母舰的作战理念,和编队的规模和形式,都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出于对全球重要战略水道的控制,美国海军的战略依然是需要大型航空母舰作为自己的主战平台的。作战目标发生了变化,已经由保障海上供应线和交通线的安全,转到了舰载火力可以覆盖到陆上目标这样一个作战方式。由海向陆的概念,由此开始变得更加清晰一些。
战后,美国一共发展了三型常规动力,三型核动力航空母舰,到今天依然是全世界航母数量最多、吨位最大、舰载机水平最高、实战经验最为丰富的海军强国。这些航空母舰也无一例外地参加了战后美国发动的历次局部战争,作战目标无一例外都是以陆上目标为主。
当然,今天的美国海军超级航母虽然强大,但是每次使用,基本上都是在己方掌握绝对制空、制海权的情况下进行的。航空母舰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发挥的是海上机场的作用,而不是战役中心的作用。这个是我们在研究和观察美国航母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点。
目前,美国海军主要有两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第一是尼米兹级,第二是福特级。
这两艘航空母舰,无一例外都是排水量在10万吨以上的核动力超级航母,综合作战能力在世界海军当中,目前是稳居翘楚的。美军之所以如此重视超级航空母舰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美国海军战略是以全球海洋争霸为主要目标的,它离不开超级航母在全球海上的利益争夺作战。“核动力”和“大型”就成为美国海军发展航空母舰的标配,是它的显著特征。
对于长时间前沿部署的美国航母战斗群来说,核动力能够为它提供最大燃油效率,降低维护保养压力。但是核动力也贵,成本非常高,这也让美国海军一度打了退堂鼓。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它的福莱斯特级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建成,美国海军当时面临与苏联海军新型核动力潜艇的威胁争夺。反潜就成为大型航母的主要作战任务之一了,对航母战斗群的航速提出更高要求,因为核动力跑得快,核动力航空母舰必须要赶得上,或者说必须要能够甩得开核动力潜艇的攻击。
美国海军当时给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一个全核动力的航母战斗群。航空战斗群,就包括核动力的航母、核动力的巡洋舰、核动力的驱逐舰、加上核动力的潜艇。
1964年,美国打造的首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下水了,很快它就和“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班布里奇”号核动力驱逐舰,组成了全世界首个全核动力舰队,开始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总航程据说达到3万多海里。在64天不停的航行当中,这三艘军舰居然没有一次燃料补给,显示了核动力强大的续航能力。
作为美国海军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它有很强的试验性质,它当时用的是8台A2W核反应堆,加上4台燃气轮机之后 放到航空母舰上,从而实现航母36节的高航速。
这里需要再多说两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美国航空母舰公布的航速:35、36、37,有观点认为这是虚假的,诱导性数据,就是让其他国家在制定发展自己航母的路线过程当中,没有办法追赶美国航母实际技术水平。当然跑得快的背后,造价是相当贵的,它的造价是常规动力“星座”号航母的两倍以上。
70年代,美国海军核动力技术有了一个较大突破:A4W的两座核反应堆,能达到原来8台核反应的功效。一下子就为它降低成本,控制成本,发展新一代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提供了一种可能。最终他们选定了福特级核动力方案,费用当然也大幅度降低了,因为新的核反应堆动力加起来,成本造价显著低于原来的尼米兹级。现在基本上在美国海军全寿命系统之内,是不需要更换航空母舰燃料堆芯的,直接可以用到航空母舰退役,使用效率就有很大提高。
在动力争论的过程当中,其实我们也能发现,它考虑的因素并不是军舰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军事需求,而是研发使用成本,说到底还是个钱的问题,打仗永远是钱的事儿。
冷战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美军也在思考,未来航母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是不是还需要造如此昂贵的海上“巨无霸”,毕竟没有海上针锋相对的战略对手了。美国海军能不能把大型的航空母舰改成中型甚至是轻型航空母舰进行替代?
经过美国海军专家的计算,发现大型航母的作战效能,基本上是中型航母的两倍以上,是轻型航母的六到八倍以上。此外,中小型航空母舰在航行过程当中,更容易受到风浪影响,(遇到)六级以上海况,飞机的起降就要受到影响,它的安全性也偏弱。可能一枚到两枚鱼雷就能让它葬身海底。所以有人说,要造航空母舰,就尽量造大的,能大勿小,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大型航空母舰的优势明显,需要建造和运营的费用就要高得多。而为了停泊这样动不动舰长300米以上的大型舰艇,还需要建设更多专门军用码头和船坞。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型航母能造,但能不能用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大型航空母舰不是一般国家所能够承受的。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航空母舰载机作战效能也大幅度提升。随着美军制导武器日益精进普及,航空母舰载机攻击效率也大幅度增加。
有数据显示,在1989年“沙漠风暴”行动之前,一艘美国航空母舰搭载的A4攻击机,一次只能攻击一个目标,就是一个瞄准点。舰载机联队全天高强度起降,一天只能攻击162个瞄准点,162目标。但是10年之后,到了伊拉克战争期间,攻击数据就一下上升到683个瞄准点。再过10年,到2010年的时候,每个航空母舰载机联队攻击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200个瞄准点。
也就是说,一艘超级航母的一个舰载机联队,一次出动,一天就可以对一个中小型国家的防空体系,它的整个防御体系,实施全面破坏和打击。
与美国争夺制海权的海军战略不太一样,苏联是一个陆权国家,它在海上争夺制权的动力不足,加上它本身的地缘安全环境和地理条件,也限制它发展。在冷战时期,苏联海军确定的任务就是在近海地区抗击北约海上力量。而苏联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要建设一支决战型的、舰队型的海军,难度非常之大。
第一,虽然苏联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但是它超过三分之二的海岸线,是位于北极圈以内的,冰冻期长,一年10个月。因此苏联在太平洋和北冰洋,缺少优良不冻港的条件,海军没法用。第二,波罗的海和黑海虽然没有封冻动期,但是海岸线长度有限,同样难以展开大规模的海上活动。第三,波罗的海和黑海,这两个对于苏联具有更重要政治安全意义的海域,出海通道狭窄,都是要经由距离苏联本土比较遥远的诸多海峡,才能够与大洋相连。而这些水道,是东欧和中亚内陆地区,高加索地区出地中海的主要海上通道。沿岸地区历史错综复杂,民族宗教错综复杂,基本上限定了这些水道进一步发挥战略功能。
北冰洋、太平洋、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的空间,距离相当遥远,地理联系十分薄弱,这就导致苏联要发展自己的海权,建设自己的海军,所有建设力量都被迫要分散部署。对后勤保障和联合作战,难度就会进一步提高,加大了它的海上安全压力。一旦开战,苏联海军的各个舰队,都没有办法形成一个联合作战态势,必须要单独与北约海军面对面地进行争夺制海权的作战,相互之间没有办法形成密切配合和支援,极容易被集中兵力的北约海军各个击破。
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就以核动力潜艇作为突破口,有效提高了有限装备之下武器的现代化水平和战略打击能力。但是到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了,这让苏联意识到:“不行,光发展潜艇没用,在远洋和美国海军抗衡,缺少手段、缺少力量,根本没有办法形成和美国的抗衡态势。”
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它开始发展远洋作战舰艇。苏联的国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还是有所恢复的。随着国力的恢复,海军建设的预算也相应得到提高,开始建设当时所谓的“均衡化的远洋海军”。
到1966年,苏联海军已经有了一个相当的规模:比如21艘巡洋舰,120艘驱逐舰和护卫舰,30艘核潜艇,340艘常规潜艇和900艘小型舰艇。当然,这个舰队的体量和规模,与美国海军的50艘航空母舰,69艘巡洋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这个发展的趋势已经显现出,它脱离了近岸防御的思维,开始走向“攻击至上”的大洋海军战略,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进步。
当时的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就讲,应当提高水面舰艇的单舰持续作战能力。所以苏联造的舰艇有个大的特点:上层建筑规模非常大,各种电子设备、各种雷达、各种天线布满整个上层设备。但是它的单舰作战平台的综合能力非常强,既有对远洋舰艇的攻击能力,也有反舰和反潜的综合作战能力,还具备一定的防空能力。特别是加上舰载机之后,载机巡洋舰这个概念就出现了,是这种战略和技术双重作用之下的产物。
载机巡洋舰出现以后,它上面搭载雅克-38战斗机,对北约潜艇的威胁就更大。这种“饱和攻击”就是由空中、水面、水下多种作战平台实施一次性齐射,以高密度、多波次的密集攻击打垮北约海军的防御体系。它设想,最好就是在首轮攻击当中致敌舰于死地。
最终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时期,面对美国海军第六舰队——集中在地中海的3艘航母和2艘两栖攻击舰在内的60艘舰艇面前,双方亮了一下肌肉。
苏联海军地中海分舰队迅速集结了包括19艘导弹舰在内的96艘舰艇,迫使美国海军最终退避三舍。这个结果令苏联海军扬眉吐气,一举雪洗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所遭的耻辱。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自豪地说,苏联已经拥有能够在海洋上进行长期作战的一切手段。
1985年,苏联海军的远航次数,已经比60年代末期猛增了20多倍,水面舰艇的出航次数也增加了9倍,海军航空兵的出动量达到了4500架次。它常年在公海上执行战斗、执行任务,潜艇数量也保持在160艘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原有载机巡洋舰的规模就必须要有所拓展,必须要向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的模式发展。到苏联解体之前,苏联的船舶工业部门,一共研制了两艘莫斯科级的航空母舰。当然,它又叫反潜巡洋舰,就是“莫斯科”号和“列宁格勒”号,4艘基辅级航空母舰,“基辅”号、“明斯克”号、“新罗西斯克”号和“巴库”号。两艘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和“瓦良格”号。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它的甲板长304米,宽74米。这条舰1983年开工,曾经使用过“里加”号、“勃列日涅夫”号、“第比利斯”号等不同的名称。到1991年服役的时候,正式确定为“库兹涅佐夫”号,编号是063。
但是这条舰自服役以来,不是在船厂进行大修,就是在准备维修的路上——或者是阻拦锁老化断裂,或者是造成其他伤亡事故,再者就是惊人的滚滚浓烟,被西方媒体拍到以后,戏称为“不用雷达就能探测到的航空母舰”。
确确实实,因为国力的限制,没有力量养护,舰上的蒸汽管到处破裂,70%以上的设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故障。现在搭载的24架苏-33战斗机,只有7架处于 “可工作”状态。
俄罗斯海军曾经在1995年骄傲地宣称:我的“库兹涅佐夫”航母编队将要远航地中海。但是一直到2016年,它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远航作战。“库兹涅佐夫”号作为俄罗斯唯一一艘航空母舰,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叫做“舰运即国运”。从这个角度说,这条舰只是有一个航空母舰的名分而已,距离维护国家利益的大国利器差得太远了。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