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10元起连麦15分钟 主播与网友“无话不谈”
-“你的意思是你闺蜜的爸爸向你表白了?”
-“对,所以闺蜜跟我翻脸了。”
-“双向情感障碍的人陪伴起来是非常非常辛苦的。”
-“对,我也意识到了,我自己特别的痛苦。”
-“千万不要在这个‘渣女’身上纠缠,要不然你一辈子完蛋了。”
-“对对对。”
晚上11点,某直播平台上,心理咨询直播间内人头攒动。主播与连麦网友几乎“无话不谈”,个人关于婚姻、家庭、情感、职场的私密话题被公开谈论着。在高峰时段,来访者甚至需要排队连麦,花10元到50元不等,可以与主播聊15分钟。
有心理学教育背景的梁松松是一位平台认证的心理咨询主播。2019年底,梁松松在网络平台上注册账号并制作了一些心理学知识科普短视频,没想到,视频很快就受到了大量网友的关注。梁松松看到了市场的需求,但同时也看到短视频的局限,由于时长问题,很多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无法展开讲。于是,2021年开始,梁松松做起了心理咨询直播。在他的直播间里,网友通过付费可以与他连麦,咨询相关的问题,而其他网友则可以围观梁松松与来访者的对话并发表评论。
在梁松松的直播经历中,一位年轻母亲的连麦让他印象尤其深刻。“她说我现在在楼上,然后我抱着我两岁的孩子,想从楼上跳下去。”梁松松听到这些话后,一边联系助理与平台,想办法确保来访者的安全;一边与来访者聊天,进行言语疏导。与此同时,直播间的评论区内滚动着网友的安慰与建议,不少网友在评论中表示自己与这位年轻母亲有类似的经历。“她看到了公屏里面有那么多人跟她有共同的经历,她突然就觉得自己被共情到了,那她可能情绪就被安抚住了,接下来我可能就会跟她去谈生活里面最在意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未竟的心愿。慢慢地她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哭着从(楼)上面下来了。”这次经历让梁松松相信,心理咨询连麦可以帮到来访者。
热闹的直播间背后是真金白银的生意
打开手机就可以围观别人的隐私,心理咨询连麦成了网友“喜闻乐见”的热门直播。有时候直播间被平台推荐,瞬时观看人数能高达上万。网友的猎奇心态为主播带来了巨大流量,而热闹的直播间背后是真金白银的生意。付费连麦、粉丝打赏、课程售卖、线下引流,这些都是主播们常用的变现手段。
“感谢‘秋后’(网名)赠送的纸飞机!”在一个心理咨询直播间内,看看新闻Knews记者看到,虚拟礼物特效瞬时占据了半个屏幕,主播随即提高音量对打赏的网友表示感谢。查询相关资料后记者发现,主播可以通过收到的虚拟礼物进行提现操作。例如网友充值3000元送出的“嘉年华”,主播可以提现约1400元。
梁松松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即便是做心理咨询直播连麦,因为时间原因,能连麦的人数也是有限的。所以他把自己连麦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录制了视频课程,希望满足更多网友的需求。在连麦的间隙,梁松松也会推荐自己录制的心理学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售价在100元左右,网友可以直接在他的“橱窗”里购买。“去年集中销售了半年,大概也就卖了1万多套课程,大概其实也就是百万元以上的这样的一个收入。从这个销售情况,我其实看到的是市场的饥渴。”
为何有人明知被围观被消费,还花钱暴露自己的隐私?
水月(化名)是一位受原生家庭问题困扰多年的女孩,她在医院被诊断出患有双向情感障碍,并在医院里接受过心理疏导。水月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医院里的心理疏导每次半小时,收费300元。相比而言,直播间内连麦15分钟便宜的只需要10元,贵的不过50元,这对初入职场的水月而言似乎更容易接受。
对于隐私问题,水月认为,直播间里都是自己不认识的人,自己不会理会他们的发言。而在直播间连麦倾诉自己婚姻家庭问题的昙花(化名)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我现在很绝望,只是想要老师(主播)给我一个建议,顾不了那么多人的评论。”事实上,在直播间内,来访者如果希望保护自己的隐私,也可以选择匿名连麦或者使用变声器。
梁松松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他的连麦者大多来自的偏远地区,他们身边的心理咨询资源稀缺,或者难以承受线下一对一的咨询费用,所以心理咨询直播间成了他们了解心理学知识、倾诉自身问题、寻求咨询师建议的新渠道。
收入高 市场需求大 从业者资质良莠不齐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网络平台搜索发现,有心理咨询主播粉丝数量超过100万,但其资质并未经过平台审核认证。
钟杰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平时也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累计提供心理咨询小时数超过6000小时。在网络平台,钟杰也注册了自己的账号,普及心理咨询行业的相关知识。在钟杰看来,如果主播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出现在互联网空间,首先要确认的是资质问题。主播需要有心理咨询资质,平台应该具备相应的营业范围。“如果一方没有,或者两者都没有这个营业范围,那这个是很危险的,实际上就有点像是无照经营,就是无论是平台还是主播都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的。”
今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了《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
抖音相关业务负责人对此回应称,抖音一直严格管理,禁止无资质认证“心理咨询师”等专业称号,或在个人资料中提及可提供心理咨询类的服务。如果有用户发现站内有无资质违规现象,可随时向平台进行举报。
被围观的“心理咨询”存在着职业伦理争议
除了资质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众人围观之下的心理咨询连麦还存在着职业伦理争议。钟杰认为,既有“带货”又被“围观”的心理咨询直播违反了职业伦理保密性的规定。一方面,在被围观的情况之下,来访者很难畅所欲言。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主播做直播带着卖货的目的,来访者很难得到主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因为主播必须去权衡,我说哪句话更容易吸引粉丝,我说哪句话是帮助来访者。有的时候这两个目的是矛盾的。如果主播无意识地选择吸引粉丝的行为,或者刻意地还带点货,那么这种情况下就已经严重地违反了心理咨询伦理了,他就不能让来访者获益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伤害了来访者。因为在付费时间内,咨询师没有对来访者提供有效的服务。”
为了免除相关的责任和法律风险,也有主播强调,直播间内的连麦并非正式心理咨询。姿言是一位心理咨询主播,在现实生活中,她开设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她向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强调,线上的连麦并非是正式的心理咨询,它只是一种对心理问题或者任何疑惑问题的探讨。传统心理咨询当中,咨询师了解来访者的内心问题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需要经历很多次深入的交谈,需要很长时间。而直播间连麦时间只有15分钟,可能连诊断时间都不够。
在钟杰看来,上述做法并不能回避问题的主要矛盾。钟杰认为,心理咨询师走进直播间可以做心理健康宣传,但是不能做心理咨询连麦。两者的区别在于,“心理健康宣传是泛泛的,不是针对某一个个体的心理困扰。你说我们怎么去防治抑郁症,我怎么才能够更好地减轻压力,这些都是泛泛的,这个我们叫心理健康的科普行为,我们是鼓励的。但是如果说,我最近失恋了,我很抑郁,我找主播聊聊,那就属于心理咨询了。”
可见,专业人士反对的并不是在线心理咨询,而是被“围观”的心理咨询直播。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心理咨询早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但无论采用何种技术和方式,咨询师与来访者依旧需要遵循心理咨询伦理当中一对一的保密性原则。当心理咨询师走进互联网直播间,这种探索就需要更多的规范和指引,让有需求的人真正得到帮助,避免行业野蛮发展造成的二次伤害。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智敏 摄像:徐玮 编辑:沈佩佩)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