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次在琥珀中发现的雏鸟标本,7月起,将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展出。据悉,这枚9厘米长的琥珀标本形成于9900万年前的白垩纪,并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比龙”。
“比龙”,源于缅北地区一种小鸟的名字。不过,因为身体组织早已发生化学反应,再加上时间的岁月的洗礼,这只被树脂包裹了近一亿年的比龙,单凭肉眼,仅能窥其一隅。
一对金黄色的鸟足之上,鳞片,利爪羽栩栩如生,不过,这只是肉眼所见的“比龙”,当研究团队在显微镜下观察这块超大琥珀时,里面竟封存着一只近乎完整的雏鸟。
这项成果,就连已经阅琥珀无数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也相当震惊,“我们当时非常诧异地看到它里面居然有头有脖子有尾巴,包括眼皮、它的耳朵、你怎么想象一亿年前的动物以这种方式与人类相见呢?”
根据对标本形态的科学分析,封锁在时间胶囊里的雏鸟被生动还原:只见它张着嘴巴,翅膀向后,双脚向前张开,仿佛要抓住什么,"比龙"生前的最后一刻,引发众人无限遐想,前来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的小游客们随即发挥起了自己的想象力:
“我觉得它在捕猎物,因为周围都是猎物的尸体。”
“它嘴巴张得很大,受了惊吓可能也在逃离。”
羽毛
据悉,这件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的克钦邦胡康河谷,该产区的琥珀,属于约99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期,与恐龙同时代。进一步研究则表明, "比龙"肩带骨骼的关节组合与现生的鸟类相反,属于6500万年前,早已灭绝的“反鸟类”,因而,这枚标本的发现,很有科研价值。
“就像一个活的小鸟在你面前一样,你很多之前不能知道的软组织的信息,羽毛皮肤眼睑耳朵其实也完全知道了,对我们了解一个已经灭绝的动物是非常难得的,”邢立达表示过会,“古生物学大部分靠猜的,不用猜了,靠看就行了。”
整块化石
巧合的是,去年冬天,正是同一只研究团队,对外公布了琥珀中的恐龙尾巴,并来沪展出。这不得不令人期待,下一次,他们又将带来怎样的惊喜?
邢立达表示,研究团队目前已经从缅北地区收集了一定数量的湖泊标本,通过进一步的科学论证,每半年几乎就可以发布一项研究成果,“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重建整个缅北白垩纪脊椎动物群,这个将与中国已经发现的白垩纪动物群做很好的对比,让我们很好地来重建东亚乃至亚洲的白垩纪的故事。”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戴晶磊 编辑:陈佳雯)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