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的电视剧《超越》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临近,一部表现短道速滑的电视剧《超越》走进我们的视野,它展现了过去四十年间,三代中国短道速滑人燃情与感动交织的冰上竞技故事。
如果你认为《超越》只是一部“超长冬奥预热片”,那就错了。《超越》很燃,而且燃得很真实。导演张晓波表示,《超越》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高度地还原比赛的瞬间,还原那个年代,它的真实度、它的写实性。
初创“我们也很像一支运动队”
如何还原真实度?总编剧李嘉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剧本创作初期,他们联系了黑龙江省队、青岛队这样的短道速滑队伍,进行了深度的采风。怎么训练、怎么上冰……李嘉和团队跟随着队员到他们的宿舍、训练场地观察生活,跟每一个运动员和教练都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除了短道速滑运动员、教练员,还包括领队、队医、浇冰师、器材商、体育记者等冰雪领域的工作者,访谈文字超过六十万字。
“技术顾问全程跟着我们,细到台词,这是几秒几,那些秒数都会由他来把一下关。”李嘉说。
真实,体现在电视剧关于短道速滑专业知识原汁原味的还原。例如,剧中短道速滑运动员向北在训练时,她的起跑始终与其他人差半个身位,教练让她尝试用丁字步起跑,使前刀与起跑线开合增至90度。果然,向北的起跑速度提高了不少。
李嘉表示,《超越》的每一段剧情,都是根据短道速滑的技术特点量身打造的,并根据这种特点搭建了人物关系和矛盾。“第一个阶段我们写到运动员转项,这是很多像陈冕这样的轮滑运动员都会经历的阶段,我们重点描写她通过反复的陆地训练,将之前的轮滑运动肌肉记忆忘掉,建立新的肌肉记忆。第二个阶段,我们写了接力的戏,重点刻画了团队如何配合。”
在拍摄阶段,演员如何突破零基础的难关,在冰上演绎出专业运动员的动作技巧和力量美感呢?答案是,没有捷径,唯有训练。
在拍摄前,所有演员集训了两个多月,导演的要求是,演员必须动作标准了,才能进入拍摄。
剧中青年郑凯新饰演者,刘奕铁表示:“单腿屈蹲、静蹲、平衡球,在短道速滑陆地训练里是比较基础的动作。在冰上训练,首先是基本的动作,蹬冰、收腿、后引、摆臂,然后弯道。训练的时候,我们也会尽可能地去把动作做标准。只有做到了这些,我才能把运动员诠释得更真实、更生动,更有血有肉一点儿。”
一圈110多米,职业运动员只需要9秒钟就能完成,摄影师如何在冰上高速运动的过程中,捕捉到神态的细节、动作的细节,是一道难关。
摄制组研发了一套专用摄制器材,还把运动员培训成摄影师。让他们在演员中间穿梭,拍摄难以捕捉的瞬时镜头。
刘奕铁说:“摄影师拿着机器,有时候跟滑,非常精准地去找各种角度。在高速运动中机器也会有不稳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要尽可能自己去找镜头。一遍一遍地滑,我记得好几次滑完起来都已经耳鸣了。”
对于初次接触短道速滑的刘奕铁来说,拍摄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第一集第一个速滑的场景,我们当时拍的时候,前面三位是专业的运动员。我们跟他们沟通说,稍微慢点儿,照顾一下我们的速度。冰鞋其实很薄,拍完那场戏,我俩进帐篷把冰鞋一脱,十个脚趾头都粘上了,都得用手一个一个给它掰开。”
“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品,是有感召力的。”李嘉在采访中坦言。“不管我们做剧作还是制作团队,其实也很像一支运动队,我们就是要给国家拿这块金牌,当你有这个使命的时候,你就激发出了身上很多潜能,而且你们这群人的团结就建立起来了。”
真实,致敬冰雪运动时代和代际传承的体育精神
《超越》用真实的笔触,展现了时代之变中体育精神的代际传承。两个时空故事来回穿插,还原了短道速滑在中国发展的关键阶段。开篇,在1989年的黑龙江哈尔滨,发生了有趣的一幕:“有奖滑冰,两圈三十秒,三十秒之内,谁要是滑完了两圈的路程,随声听拿走。”
为了选出好苗子,教练用随声听“引诱”年轻人,一场大闹野冰场的戏,把当时短道速滑冰雪运动发展初期,找人才、建队伍的现实急迫和困难真实地营造了出来。
速滑队内也存在着物资短缺的困难:“领牛奶了,教练。”“再给点呗,不够喝呀”“行啊,训练加倍,牛奶我就加倍。”
剧评人马二表示:“现在再看,都不缺牛奶了,一方面是体育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时代的变化。”
尽管日子很苦,但从一个短道速滑人到一支短道速滑队,对郑凯新这一代运动员来说,他们的团魂是都有一颗想要为国争光的赤诚之心和集体荣誉感。
剧评人马二认为,《超越》突出了冰雪运动的时代性:“你发现就是89年其实还是一个举国体制,我们还是渴望拿金牌。陈敬业,郑凯新、江宏他们看到吴庆红的奖牌、拿金牌的照片,他们说,我们什么时候能代表国家拿一个金牌呀?他们还说,拿一块儿不够,要拿很多块儿。”
2014年,时代给予年轻人更多接触短道速滑的机会。陈冕从小被父亲认定为没有滑冰天赋,但她不服气,义无反顾地追逐自己短道速滑的梦想。为了参赛,发着低烧的陈冕将自己泡进冰水降温。凭借一股热爱与韧劲,她最终站上了世界大赛的舞台。
“2014年之后,你发现他们也想拿奖牌,但是首先要做的就是我,我喜欢滑冰,我要为了自己这种喜欢付出努力。双线上的契合,有举国体制的体育叙事,也有个人的青春成长。”马二表示。
真实,为一群“失败者”作传
《超越》的真实还在于,它不再以成功论为导向,而是为一群“失败者”作传。“铁三角”郑凯新、陈敬业、江宏,分别代表三种运动员不同的轨迹:天赋、努力、伤病。
当他们共同向国家队发起冲击时,天赋更佳的郑凯新拿下冠军,进入国家队。但江宏和陈敬业相撞,江宏身负重伤。
竞技运动,是真正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现实残酷的真实。
马二评论表示:“从青训到成名,从入门到夺冠,能真正走上奥运会赛场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万中无一。伤病、天赋、意外,不知哪天就会到来。《超越》没有避讳失败,非常写实地展现了运动员的不易。如果把没有取得冠军视为失败的话,从某种程度上说,黑龙江队的郑凯新、陈敬业、江宏,其实都可以算作‘失败者’。这恰恰是这部剧的诚恳之处。如此安排,窥见了主创的表达: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
电视剧播出后,#江宏和陈敬业不告而别被整破防#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全民热议与共鸣。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网友评论说,自己之前不怎么关注滑冰,但是看了《超越》以后,愿意走进冰场,穿上冰鞋去感受滑冰这项运动。”刘奕铁说。“我觉得我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超越》,不仅仅只有运动员的故事
如何理解“超越”?
导演张晓波表示,对运动员来说,可以是超越过去、超越对手、超越自己,但《超越》更想表达的是,普通人也可以努力超越自我、成就非凡,其实努力拼搏的过程就是一种“超越”。
“运动员生涯之短暂,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没有那些辉煌。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命运感吧,但你能看到他们还那么热爱,这可能是我自己拍了这么多年戏,我自己特别荣幸和自豪的一个戏。”张晓波说。
总编剧李嘉认为,超越,除了在竞技场上超越自我、超越对手之外,还有一层外延的含义:“国家层面的超越,也是我们写的这30年,不管在运动上还是在国力上,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的强国,这跟竞速是一样的,也是在超越。”
电视剧《超越》是三代中国冰雪运动人的冰与火之歌,它用真实的力量致敬时代和英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珏 摄像:徐玮 张凯 视频编辑:王珏 配音:耿博阳 编辑:老徐)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