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旅途上,多美的风景都比不过回家的路。无论春运的人潮再怎么汹涌,无论回家的路有多少雨雪阻隔,心的方位永远指向家。家文化把中华大地变成巨大的磁场,磁吸着每个人的心思和情感。故乡和家庭有如此强大的亲和力与凝聚力,造就了亿万人流穿越大地的律动,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春节传统。
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信念有着一个固定的归属,这个归属就是家。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乡愁是不灭的明灯;从“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亲情是绵远的牵挂;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家国是永恒的话题。对家的精神归属浸润在血脉中,融入到文化里,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
史学大家钱穆先生曾说:西方的宗教为上帝教,中国的宗教则为“人心教”或“良心教”,中国人做事以良心为出发点。西方人以教堂为训练人心与上帝接触相通之场所。中国人不必有教堂,而亦必须有一训练人心使其与大群接触相通之场所,此场所便是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它教授给我们的内容,有无私而厚重的亲情大爱,有接人待物的基本功课,有家国天下的浓厚情怀。
家是亲情的港湾。对亲人的情感,不会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般斤斤计较,也不会虚与委蛇、虚情假意,它最需要真诚的爱、无私的爱,而不是锱铢必较的等价交换。亲情之爱恰如投进湖面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而能够达到的最远距离,往往就是我们在社会中跋涉的距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父母的无私责任;事亲以敬,则是子女对父母的义务。由亲情出发,便有了“父慈子孝”,做父母的要像父母的样子,做子女的要像子女的样子。正是在这种家庭责任和担当氛围中,我们识晓了人生大义,读懂了生活哲学。
家是社会的细胞。罗素有一个耐人寻味的观察,孝道并不是中国人独有,但中国文化已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而这个旧习惯依然保存。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文化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与对孝道和家庭的重视休戚相关。正因为这种对家庭的责任,家成为由私及公的必经桥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了与亲人之间最真诚的爱戴,往外推己及人也才会格外有力。由家而国,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推扩,让仁爱精神成为文化精髓,让家国情怀成为民族品格。
出则安邦定国,归则立业兴家。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根脉。虽栉风沐雨,我们仍会风雨无阻在春节这个节点一致奔向那个叫做家的地方。因为家,是我们心灵的皈依,是我们共同的信仰。
春节回家。愿这个春节里,每个人都欢享家的融融喜乐,铭刻家的浓浓亲情,承续家的绵绵瞩望。以家为起点,让我们奔向更美好的前程。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