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呈现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威胁人民健康的头号风险因素,而中国的心血管医疗器械在原始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建设、核心部件、关键材料领域仍然存在欠缺,距离产业链整体自主可控和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仍有差距。同时,集采政策的落地对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医疗相关产业研究的重要领域,从产业和资本角度对于心血管医疗器械的创新研究层出不穷,然而,以临床视角和临床需求为第一出发点,解构心血管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报告尚未出现。
今天(11月18日),“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1学术年会”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会上,由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组织24位顾问委员,集结14个省市、53家机构的65位来自医疗机构、高校、企业和投资机构的专家,历时9个月编撰完成的《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白皮书(2021)》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共同为《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白皮书(2021)》发布揭幕。
《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白皮书(2021)》以诊疗流程为主线梳理器械创新之路;以创新为主轴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围绕器械发展脉络展示创新全景;以系统思维谋划心血管创新路径。葛均波院士表示,《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白皮书(2021)》梳理了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发展脉络,系统呈现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行业图谱,指明细分器械领域的发展阶段及差距,并通过总结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现状及多年的创新实践经验,分析未来心血管创新的热点方向及目标潜力市场,探索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动向,最终更加明确医生在医疗器械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提升医护人员参与创新转化的热情,促进医工学科专业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激发出更多基于临床需求的原始创新。
作为“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中心的建立为契机,担负起国内介入医学领域的引领、组织、推广的重任。据樊嘉院士介绍,“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自运行以来,在全国范围内依托介入学科领先的三甲医院建设分中心及核心单位,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3家三甲医院的协同创新网络,建立冠心病等多个单病种数据库,已初步建成临床研究协作网大数据支撑体系,并启动中山糖尿病足多学科诊疗中心及金山运行中心;提出“泛血管医学”理论,将介入治疗的主要对象人体血管系统归纳为一个血管网络,从系统生物学角度认识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促进介入学科各分支交叉融合,指导介入医生以整体的观念去治疗病人而不是以具体的病变器官为治疗对象。
在临床实践方面,中山医院积极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强调建立和其它内外科治疗手段协同的综合治疗体系,形成我国自己的介入治疗规范或指南,并通过协调研究网络推广,结合建立统一的人员培训体系质量控制标准,实现我国介入治疗的规范化同质化。同时,高度重视转化研究,针对介入治疗高度依赖设备、器械和耗材,且目前这些材料进口依赖度高的特点,强调“医工”交叉,大力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并注重产学研结合,使研究成果能真正用于临床,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造福更多患者。
今后,“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继续围绕“建设国家级介入基地和平台,推广多中心临床研究及技术,建设区域医联体及网络体系,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形成一流国际介入技术标准”五大任务开展建设工作。力争到2022年底,中心将在500家协作单位中推广新技术/新器械使用5-8项,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区域零突破8-10项;培训介入诊疗规范或指南6-8部,普及适宜技术5项以上,培训医生超过1万名;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覆盖患者超过100万人。
此次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1学术年会采用线下+线上网络直播模式,邀请多位分中心专家交流成功经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致欢迎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作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经验交流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对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年度工作进行汇报,年会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主持。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