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至今年1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等单位曾联合发起北京室内空气质量调研。调研组收集了北京市407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数据,公布了《室内空气质量调研的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采样期间,北京市室外的平均PM2.5浓度为91.5微克/立方米,居民室内空气的平均PM2.5浓度为82.6微克/立方米,处于轻度污染范畴。室内20小时的PM2.5暴露量约为每日总暴露量的82%,而室外4小时的PM2.5暴露量约为每日总暴露量的18%。人均室内PM2.5的吸入量是室外的4倍。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表示,一般情况下,我国室内的空气污染状况比室外还要重一些。
“众所周知,雾霾是非常小的颗粒物,只要室内封闭得不是特别严密,在室外雾霾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会慢慢地渗透进室内,导致内外的污染程度差别不大。”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团队的一组实验,研究的是在门窗紧闭的情况下,空气净化器对室内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阚海东的研究团队在10间大学宿舍安装同款空气净化器,但其中一半宿舍的空气净化器被拆除了过滤结构。
阚海东介绍,在门窗紧闭的条件下,不使用净化器,室内外的浓度差别不大。在使用净化器的房间和不使用净化器的房间用颗粒物采样仪来采集的颗粒物浓度,可以看到用了干预的净化器以后,室内的颗粒物浓度是明显减少的。在大学宿舍里的测试检验结果发现:净化器组对于降低细颗粒物浓度的净化效率约为57%;不过,实验是按照空气净化器的最佳运行状态,即使用最大风量进行测试的。
但是把空气净化器风量开到最大,噪音会变得很大。晚上睡觉的时候,宿舍同学只能戴耳塞抵御噪声。阚海东表示,把风量开到最大确实晚上睡觉确实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是基于一个理想条件下的研究的结果。门窗是绝对紧闭的情况,48小时之内学生都待在宿舍,这个研究结果,要外推到一般的教室,或者外推到家庭或办公场所,都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
阚海东的实验还涉及PM2.5对健康影响的机制,用了净化器以后48小时干预以后,这些大学生体内的14种生物标志物,包括炎症和血管收缩的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他表示,净化器干预实验里,人体检测指标只经过了48小时实验,长期实验无法进行。目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在进行动物对照实验,两组小白鼠被分别供给洁净空气与染毒空气,以此观察pm2.5影响健康的生物学机制。
(看看新闻网记者:王琳琳)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