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18 日)下午,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建投书局发布了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生前的最后一部小说《试刊号》。2月19日是埃科逝世一周年纪念日,这场发布会也可以看作是出版方、书业以及读者致敬埃科的纪念活动。上海译文出版社作为埃科作品在大陆最大的出版方,已出版《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波多里诺》、《试刊号》、《树敌》、《密涅瓦火柴盒》、《埃科谈文学》、《矮人星上的矮人》等多部作品,接下来还将出版《昨日之岛》、《布拉格公墓》、《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康德与鸭嘴兽》等更多埃科的作品。在这次的纪念活动上,建投书局特别设立了埃科作品专架,并以图片的形式回顾了埃科作品在大陆出版的情况,以致敬他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哲学家的身份。
2015年年初,于意大利先行出版的《创刊号》是翁贝托·埃科生前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迄今为止最薄的一本小说。它一改过去"大笔墨描写秘传、谜题或者文字游戏"的手法,脱离中世纪厚重历史与符号学的冒险,仅用短短两百页篇幅,生动构建了一场阴谋重重的办报实验,对现代新闻业进行了犀利而深刻的批判。
故事发生在1992年的米兰,主人公科洛纳和其他几名记者一起,受雇于一份正处筹备中的报纸——《明日报》。顾名思义,《明日报》立志讲述"明日即将发生的事件",通过深入报道,在新闻领域拥有某种"预见性"。他们精心研究过去的新闻,试图编造出一份模拟的"创刊号"。而在实验过程中,种种现实却不容置疑地跃入眼前。"人们都以为墨索里尼已经死了,而自1945年以来,意大利发生的每一件大事背后,都飘荡着他的幽灵……"某天早晨,提出这惊人假设的记者惨遭杀害。
原来,这份报纸不过是用以煽风点火、诽谤和勒索的工具,是身为传媒巨头的幕后老板打入意大利政治核心的垫脚石……
读者将会轻易发现,《试刊号》的故事尽管设置于遥远异国的90年代,但它所描述同样照见了当下新闻业的种种景象。著名书评人btr写道:“在《试刊号》的某一时刻,我们仿佛借由数字的巧合进入了时空隧道,进入了埃科笔下的“小报十万+教程”——批判版。——将埃科笔下的这些十万+潜规则与微信公号一一对照,简直要令人怀疑埃科其实活在2016年的中国。他是那个揭露皇帝什么都没有穿的孩子。”该书编辑李月敏亦评论:“在《试刊号》里,真相是什么都无所谓,新闻本身并不是问题,权力才是。”
埃科本人也曾接受NPR电台的连线采访,面对斯科特·西蒙就小说结尾的提问,他回答:“这本小说想描述的道德问题就是,过去三十年发生了许多可怕的事情,我们听闻之后却仍然很冷漠,这才是真正的悲剧。而不是哪里发生了爆炸,或者死了多少人。您知道——现在的媒体其实有些病态,周一我们读到的新闻,到了周二我们就已经忘了。这确实是悲剧。新闻并没有像它应当做的那样影响我们。”
2016年2月19日夜晚,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文学批评家、哲学家翁贝托·埃科在家中逝世,享年84岁。
埃科博学多才,游走于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说世界与严肃的文学理论之间,创造了当今文学界的神话。他每创作一部小说,就立即成为掷地有声的重量级巨作。他还为多家报纸撰写专栏,透过日常小事进行社会批评,是欧洲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人们心目中知识和教养的象征。
得知他的离世,意大利总理马泰奥·伦齐亲致哀悼,表达这是“文化界的重大损失”。201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思南读书会以“博学的虚构——谈谈埃科”为主题,邀请到埃科作品《玫瑰的名字》译者沈萼梅教授、著名作家小白、埃科作品中文版引进策划人赵武平,一同回顾埃科的作品。读书会上,赵武平忆起2007年的埃科中国行:“外人觉得高不可攀,实际上他非常可爱。他来上海、北京做活动的时候,有人说看不懂他的书,他回应说,你看一个人的书看一百页不到就说看不懂,就不要看了吧……他是一个活的百科全书式人物,脑袋里装满了所有了古典文献,所有的神话传说,他具有欧洲的说书人传统,一出口就让人应接不暇。他善于用章回小说相互分解的方法,讲到高潮的时候就停下来,换个角度再讲故事。”沈萼梅教授也深感大师的魅力,怀念众位"埃科译者"围聚阳台探讨翻译难题的美妙时光。
时隔一年,埃科生前的最后一部虚构作品——《创刊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伴随它的面世,分享和纪念活动在建投书局举办,在神似埃科小说中场景的图书馆大厅里,学者王宏图、传媒人骆新、译者魏怡、书评人btr和众多读者一起,以玫瑰之名,共同致敬这位伟大的作家。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滢 编辑:胡琰琦)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