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生活节奏被突来的疫情打乱,本就身体不便的残障人士将要如何生活?
疫情挡不了温情。上海有这么一群人,自发为他们跑腿服务,上门打扫卫生、求医问药,不求回报。
更令人动容的是,作为上海的一份子,残障人士克服自身困难,也积极投入抗疫的第一线,在道口、在社区、在医院……他们用自己并不坚实的身体,直面疫情的最前沿。
而无法走上一线的残障人士,他们通过配乐朗诵、创作画作等方式,为奋战在一线的抗疫工作者们送上自己的敬意。
共同越过疫情的“冬天”,所有居住生活在上海的人们,都在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你是我的眼:代买口罩,跑腿买菜,配药取款
“仇先生,口罩可以预约登记了,您需要的话我们可以为您操作。”
心里惦记着辖区内的一户视障夫妻,普陀区双山小区居委干部一早就打起了电话。这对夫妻患有视力残疾,丈夫仇先生是弱视,妻子潘女士是全盲。“现在都是线上预约口罩,他们手机不太用得来,我就主动问问他们。”
得到肯定答复以后,居委干部用自己的手机帮他们预约好了口罩,很快就收到了确认短信。
不远的甘泉苑小区,同样也有一对视障夫妻,俩人的视力残疾均达到1级。居委主任曾瑾多次为他们预约口罩并送上门。
疫情发生后,甘泉苑小区封闭了4个出入口,只留1个大门供小区居民出入。这一改变让这对视障夫妻的出行受到了影响。
“夫妻俩熟悉的路线走不通了,买菜成了问题。”曾瑾立即号召社区干部隔三差五为这对视障夫妻跑腿买菜、配药,添置生活物品。夫妻俩住在6楼,每次送货上门大家都要拎着大包小包爬楼梯,一趟跑下来都累得气喘吁吁。曾瑾说,“这都没什么,能帮助到他们解决困难就好。”
因疫情而被阻断出门路线的还有视障人士李阿姨。
“我的丈夫也看不见,他生病了我急着去银行取钱。”疫情期间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无奈之下她只能向四平路街道求助。
2月18日,街道联络员在收到这一消息后立刻上报至杨浦区助残者协会,志愿者岑梅得知消息后主动报名,伸出援手,“我离她近,帮忙也比较方便。”
戴好了口罩,在小区仅剩的入口处进行了登记和测温,表明来意后岑梅顺利来到了李阿姨家门口。
岑梅陪同李阿姨一起来到银行。“她一点看不见,我帮她填写了取款信息。”完成手续后,李阿姨顺利取得钱款。在送李阿姨回家的路上,岑梅也不忘叮嘱,疫情期间要注意科学防护,勤洗手,尽量不外出。
疫情的冬天,并不寒冷。在上海,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成为视障人士的眼睛,为他们代买口罩,为他们跑腿买菜,陪他们配药取款……
在疫情中不落下一人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温暖。
他有视力残疾,在社区做志愿者每天爬楼送菜送快递
除了被帮助,还有这样一群残障人士,他们克服自身困难,在抗疫的第一线默默做着自己的贡献。
大年初四,徐汇区罗秀居委会张贴告示:紧急招募一批志愿者。
看到这张告示,宋维军坐不住了,立即报名。尽管自身视力残疾四级,天一黑视野就模糊,但从大年初四起,他就放弃休假,专职负责为居家隔离人员做好后勤工作。
“宋师傅,能不能帮忙买一斤面条?”
“宋师傅,我有个快递在小区门口,麻烦您帮忙拿一下。”
宋维军一上岗就和每户居家隔离居民加上了微信,但凡他们需要买菜、取快递,接到信息后的他都会第一时间送货上门。
“他们在家隔离不能出门,但生活仍要继续。”他说,在最繁忙的时候,他同时负责五六户隔离居民的后勤保障工作。“每户居民的需求都不一样,可能你要买鱼、他要买肉,尽管琐碎,但都要保障好,尽可能为这些特殊居民减少一些生活上的不方便。”
罗秀社区的居民楼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老式多层住宅,上下楼全靠走楼梯。每天爬楼梯送菜、送快递虽是志愿服务工作,但也成为了宋维军的运动锻炼方式。他笑说,日行两三万步不是梦,都是靠双脚一步步走、一步步爬出来的。
宋维军的视力在白天尚能看清事物,但夜里需要家人陪同才敢出门。他尽量在白天多跑跑腿,但有时候因为采购数量多,也会拖至傍晚6点,而此时天色已开始暗沉。
“每天的采购任务一定要保证完成,居委干部们已经忙得不可开交,我不想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别人。我能克服还是尽力克服一下困难,走路的时候尽量慢一点,谨慎一点。”宋维军说。
在医院、道口,也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疫情爆发后,医院成为了战疫最前线。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是虹口区四家定点发热门诊所在医院之一。收费处的沈羡下肢有残疾,但他和所有的医务人员一样,一直坚守在岗位。
春节期间公交车班次减少,坚持每天到岗的沈羡遇到了第一个挑战:原本从家出发至医院半小时的车程,一旦错过一班公交,除了多走一站路转乘外,就只有再额外多等四十分钟。
尽管沈羡腿脚不便,但为了准时到岗,他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早早地从家中出发,就为了赶上六点一刻的早班车。
疫情发生后,为避免交叉感染,医院在发热门诊设立了专门的收费处。安全防护也随之升级: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口罩、手套,洗手消毒的次数也在肉眼可见的增加。一张简易的“穿戴及脱摘防护品流程”图就占满了一页A4纸,其中,脱摘程序更是高达17步。
为节约物资,也考虑穿脱不便,在发热门诊收费处的沈羡常常防护装备一穿就是一整天。
吃饭、上厕所该怎么办?沈羡说,最干脆的办法就是“不吃不喝,忍”。如果遇上夜班,沈羡要连续穿戴防护装备近15个小时,当脱下手套后,通常双手都是发白的。
面对这些,沈羡却毫不在意。他说,疫情发生后,医院派出了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们去往了前线。比起支援的医生护士,自己所做的也只是一点本职工作而已。
与沈羡一样,谭锦林也是一位肢体残疾人士,在奉贤区青村镇开了一家理发店。
抗疫期间,他了解到村里急需志愿者后,关掉了自家的理发店,投入了疫情防控——在寒风中值守道口。
后来,谭锦林的手受伤,在医院短暂住院开刀,出院后又立即回到防疫一线。他说:“这个小伤不碍事,村里需要我,疫情不退,我就不退。”
无法去一线,他们用声音、用画笔战“疫”
还有一群人,因身体原因无法参与抗疫一线,他们通过创作配乐朗诵、通过画笔战“疫”,向奋战在一线的抗疫工作者致敬。
“‘妈妈,你要去哪里?宝贝,妈妈要去打小怪兽,那里还有好多叔叔阿姨。’孩子哭闹着挽留,你的眼中却只有一个方向。”
这段述说源自音频《抗击疫情,每个人都必不可少》,它以艺术的形式宣传时下防控疫情进展,歌颂、赞扬白衣天使不畏艰险、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投身疫情防控战。
特别的是,这段音频是长宁区一群视障人士用自己的方式为抗疫加油。
声音的背后,是一支年轻的创业团队。“90后”马寅青是团队创始人,作为一名视障者,离开大学校园不到两年,她就带领团队创业,制作有声小说近200部。而她的团队里也有不少视障朋友。
疫情期间,马寅青捐款一万元,并萌生了创作“抗疫”主题配乐朗诵的想法。主意敲定后,马寅青和团队开始了分工合作,负责朗诵和唱歌的小伙伴各自在家录制音频,再由后期制作人员进行合成。
为了保证效果,他们特地在线上排过一遍,然后再各自录入。只用了一天时间,一段充满真挚情感的音频作品就完成了。
除了用声音在战“疫”,残障人士也用画笔为武汉加油。
“我虽不能亲临武汉,但希望发挥自己的所长,讴歌抗疫英雄。”
徐汇区的杨巍是一名听障人士,也是一位“60后”画家。每天在新闻中看到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驰援武汉,杨巍很受触动,一幕幕抗疫感人事迹直击心灵。思考良久,他决定拿起画笔,绘出钟南山院士。
“宅”在家中条件有限,缺乏专业的单反设备。杨巍在家只能照着手机来画。
尽管如此,他依旧饱含热情,夜以继日地创作,花费了三天时间完成了一幅钟南山院士的画像。“我希望用自己所特有的艺术形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出自身的一份力量。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