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经过不复杂,宋女士与另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大连某饭馆就餐,两位大人一边交谈,两个孩子一边玩捉迷藏。玩耍孩子的吵闹惹恼了邻桌的一位年轻女食客,她便起身径直走向宋女士女儿,冲着女童藏身的座位踹了一脚。这一脚便踹出了此后的诸多是是非非。
事后,女大学生与女童母亲互相致歉,达成了谅解。按说就该为此事画上了句号,但事件在网上却引发了观点的对垒。女大学生的行为竟然获得了多数网友的认可。其中,就包括《新民周刊》副主编杨江。尽管他对这个女大学生的行为不屑一顾,但是他依然选择了“站在她这一边”。为的是让这个妈妈接受更大的教训,能够从这个事件当中明白自己的问题。否则,殷鉴不远!
2013年7月23日20时50分许,在北京大兴区科技路公交车站,两名驾车男子因停车与一名女子发生争执。过程中,一名男子将婴儿车内的女童摔在地上,导致女童死亡。那个案件法律宣判了摔死孩子的那个人,但是舆论一辈子也宣判了那个母亲。所以,“人不能以爱的名义横扫一切,不能说因为爱就有了理由。如果说都讲人类最基本的冲动,那我们还要法律干什么,直接动刀子呗。”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案例,且与“熊孩子”无关。杨江举出此例,更多地是出于对那位母亲的纠结。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众人的直观感受中,现在的“熊孩子”的确是越来越多了。“这说明人们对于公共空间行为边界的问题越加重视,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越来越重视在公共空间里个人行为的约束,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更多的去审视自己的行为”。
至于网友们对“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要替父母“教育教育”,大可不必当真。毕竟,“正常人是不会这么去做的”。网络表达往往是人们对于现实不满的一种极端表现,不代表就是支持这个大学生揍那个孩子。那些对女大学生踢向4岁女孩的行为抱以理解者,更像是一种情绪搭车。
那么,万一你在生活中,遇到别人家的“熊孩子”,究竟该怎么管教呢?已经告别了孩子阶段地95后大学生董梦岩,有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我记得在迪士尼的时候,大家都在排队,我在排旋转木马,当时就有两个小朋友一直往前面窜。然后我当时想一定是家长告诉他们说,小朋友往前走,没有人会拦着你。当时的做法是小朋友你们停一下,我把他们拦下来,我说你们爸爸妈妈在哪里,我当时就没有让他们往前走,他们就一直看着我,我就看着他们。我们三个人对视了大概两分钟,然后两个小朋友害怕了就往回去排队了。”
律师严嫣则更愿意找出这些“熊孩子”频频出没的背后的原因:一个4岁的熊孩子,一个90后的熊姑娘,一个80后的熊妈妈,把她们排成一列,不就是一个熊孩子的成长简史吗?
如果你觉得这个事件当中所有人都应该被批评,那么请你不要把你的孩子变成在角落里被恐吓的“熊孩子”。毕竟,“现在的氛围就是孩子太金贵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变成说父母不教,最后怎么办?大家只好消极处理,让社会去教。“
于是,这就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大家反正就是觉得,将来他到社会上自己磨炼磨炼,总是会长大。在这种模式下,孩子也许不一定真的是犯罪或者说是出什么大事,但是磕磕碰碰却是难免的了,“因为毕竟你在熊的过程当中是不会考虑他人感受的,你必然会遭受到一些坎坷和波折的”。
总之一句话。家长是一门学问,不要你认为你生了孩子就配得上家长这两个字了。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