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设计上海”在上海世博展览馆落下帷幕。从11月26日至29日,为期四天的展会中,共有400余家国内外设计品牌参展。当代设计、新材料设计与应用等七大板块中,不乏众多首次登场的知名品牌,共同呈献了精致美学以及创意设计。
“设计上海”展会总监谭卓在开幕式上表示:“这是‘设计上海’第七年的盛会,虽然受年初的疫情影响而延期,但规模却更胜往年,展示了业界对中国设计市场的信心。疫情也让整个设计行业更加深刻地反思设计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积极地诠释了设计改变未来的概念。这场设计盛宴不仅是视觉享受,更多的是探索、传递设计语言的正能量。”
在今年的“设计上海”中,中国设计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展台,他们展现出中国设计师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提炼设计语言,在世界舞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今年的展会首次设立Talents展区,目的是扶持年轻设计师发展,打造一个既国际化又符合本土市场的解决方案。设计上海”希望打破更多的设计边界,结合透明的设计评价系统,引导在发展阶段过程中的中国设计力量。
“我想要‘设计’的是一个更符合中国特殊阶段的展区,去引导与支持年轻设计师真正地实现职业第一步。”策展人周宸宸表示,底层逻辑的“设计”要远远高于视觉层面的设计,这也将是“设计上海”的Talents展区有别于世界上任何设计师展览的地方。
“设计上海”还通过特别策划项目,传递前沿设计理念与创意设计思潮。“融·着色设计展”由品物流形和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主设计师张雷策展,他将传统手工艺融化解构,再融解到当代设计中,展现一个创造当代设计语言的过程,对中国当代设计精神进行诠释。
“融,是一个循环。不断地从手工艺到材料,再到当代设计的循环。”设计师张雷介绍,这是“融·着色设计展”第一次在中国本土发布。“融设计”是张雷为期十年的设计课题,到2020年已经进行了七年,今年的展览以“着色”为课题,展示从材料研究到设计创作的全过程。
现场展出超过三百件材料样品,按照制色、染色、附色、烧色、变色等工艺,给设计师一个相对全面的中国色彩全局。唐卡、丝绸、陶瓷、漆器、琉璃、珐琅,甚至是造纸、竹编、木作……着色蕴含于几乎每一个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展览从设计师的角度,系统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着色思想与方法。基于这项研究,十九位设计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设计实践,带来了十二组当代设计作品。
展览的成果源于设计师去年在杭州青山村的一次开题。三年前,张雷和几位设计师在那里设立了一间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融设计图书馆”。这个只有2000多村民的小村落,逐渐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设计师到来。以传统手工艺和当代设计为核心,聚焦竹、丝、土、铜、纸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以及中国人对待自然材料的方法,如榫卯,着色,编织,铸造,扎结工艺,项目以五年为一个周期,逐渐延展开来。
设计师罗黛诗以铜,铝合金等材料,设计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绘画”装置《太空窗 0.2》。通过静态和动态的双重状态,呈现色彩如种子般在时空中的变化生长。设计师从生物学的视角,探索色彩作为物质的自发性生长,并使用她所研究的特殊技法,以铜作为画板,矿物、植物、空气和时间作为媒介,在控制中创造出独特的色彩宇宙。
设计师黄惠贞、唐伟焜,以多种染色纸、不锈钢、灯泡、玻璃灯球为原材料,带来设计作品《生产关系》。他们从传统造纸业的生产系统本身获得灵感,结合苏木、茜草等天然植物染色,通过调整生产流程中的多个变量来决定纸材料的形态、触感、颜色,最终呈现出花器、灯具等一系列设计产品。
“这是着色设计展第一次来到‘设计上海’。在挖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同时,通过新的设计的语言,赋予它新的生命。”“设计上海”展会总监谭卓介绍,今年中国原创设计力量,以及中国传统手工艺方面的研究和设计,在“设计上海”的舞台集中呈现出来。“这反映了当下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他们在这个阶段开始了爆发式的成长。”她表示,作为展览主办方,除了能够帮助更多的展商在现场达成交易之外,也希望带来优质内容,给业界新的引领、教育和分享。
除了以上提到的Talents展区和“融·着色设计展”,Neob ject新开物、斗兽场、丝路驿站、羊舍等特别策划项目,都传递了前沿设计理念。谭卓说,“每年,‘设计上海’都会与世界领先的设计、创意工作室和时尚生活品牌携手打造一系列独特的设计体验,包括前所未有的特殊装置、杰出的设计项目等。今年我们搬到了一个更大的场馆,有了一个更大的舞台,特别策划项目是新生代设计师相互分享学习的平台,聚集多方力量,通过设计为社会和未来提供发展方向。”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摄像:李响 编辑:沈佩佩)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