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是在看村上春树,还是在迷恋林少华的翻译?”从2012年起,网络上的争议一直不断,甚至将不同版本的村上春树作品的中文译本拿来进行对比,质疑林氏文风强烈地占据并改变了原作的风貌。
《挪威的森林》段落比对。
“村上在中国走红的三个原因。一是对当代城市青年孤独感等心灵处境的细腻刻画和诗意开拓,二是简洁、机智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风格,三是善于营造妙不可言的艺术氛围。这三点都关乎诗意。”—— 摘自《小孤独》(林少华作)
《挪威的森林》书封。
林少华,祖籍山东蓬莱,在东北出生长大,就读于吉林大学,本科学的是日语,研究生偏于日本古典文学,并留学日本。
1989年,林少华开始翻译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2000年起,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引进出版《挪威的森林》等村上作品。这些很快就成为了出版界的“票房保证”,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畅销书或长销书。
于是,林少华的名字也开始随着村上春树而被广为人知。 北师大学者王向远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中对他甚至有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村上春树在我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依赖于林少华译文的精彩。” 直至随着近年不同版本的译作出现,读者才惊呼“到底是不是看了一个‘假村上‘?”
全国新书发布厅活动现场。
6月17日,林少华携自己的新书《小孤独》来到上海书城全国新书发布厅。
上海书城,众多读者参与签售。
面对看看新闻Knews记者问起如何看待这些年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引发的争议,林少华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茫茫人世,芸芸众生,一个作者和一个译者正好合适的两个人相遇,这种概率其实并不多,我也别无他能。雕虫小技,这正好雕村上的时候,觉得这小计能发挥的不错,于我是一种幸运。”
随后,他补充道,自己还是认为自己是最适合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因为他和村上春树、夏目漱石这样的作家,从文笔上、情趣上、价值观上、感受上有不谋而合或者说息息相通的地方,尤其和村上春树。
他说,“村上这种简洁明快而又富有幽默意味、绵长韵味的那种文体特别适合我,我们两个人太相似了,有的时候我会产生错觉,觉得不是在翻译他的东西,而是自己,自己在直接倾诉。”
林少华生怕别人误会自己给原著平白无故添加内容,他进一步解释道,“比如说我刚住宾馆,他(村上春树)会形容‘可怜的宾馆,可怜的像身上淋有12月冷雨的三条腿的狗。’三条腿的狗和宾馆的有多大联系?但这样的比喻你就觉得很好玩。村上不是典型的日本人,是平均线上的日本人,这也是他在世界各地被广为接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你看川端康成一开口就艺伎和服,富士山清酒拉床拉门,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我翻译的时候也很烦,一个大男人老扯这个事干什么,村上从来不提这些玩意,樱花都不提。樱花在川端康成那就不得了了,文笔黏黏糊糊的拖泥带水欲言又止。川端康成也不大适合我。”
“出色的翻译首先需要的恐怕是语言功力,但同样需要的还有——尤其文学作品——充满个人偏见的爱。” “ 翻译永远‘在路上’。译者只能向那个光点步步逼近:百分之七十、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百分之百则永远在光影迷离的彼岸。”—— 摘自《小孤独》(林少华作)
《小孤独》书封。
攒了二十几年翻译日本作品的心得,林少华就自己的翻译之道一路谈下去。懂外语的人先天就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可以身临其境。“那就是你比别人多了一个世界,而且这个世界是你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同的风的气息,阳光的味道,泥土的气息,那都是和通过译本都是不一样的。”林少华说。
在《挪威的森林》之后,林少华后来陆续翻译了41卷村上春树文集及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等人作品。 林少华把翻译分为三种类型:工匠型翻译,看上去貌似忠实;学者型翻译,中规中矩;第三种就是才子型翻译,惟妙惟肖,就是追求美。他反问在座的记者:“文学翻译不谈美,不谈创造性,你能谈什么呢?”
那么最好的翻译应该是怎样的状态? 林少华用了生熟的比喻:“翻译这个玩意儿处于生熟之间,生就太像对方语言,太接近就太生了,像吃饭一样难以下咽。太熟了也不一定好吃,所以翻译总是在生熟之间,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张力,这才是最好的状态。”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刘璐璐 实习记者:钱之赟 编辑:超慧)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