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报道过很多居民区的精细化管理。但此时此刻,大家对“精细化”的关注和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宅”家生活几近“满月”,平日里居委会在哪里都搞不清楚的,至少也知道那里是预约口罩的地方;对门邻居都认不清的,可能已经成了小区里的志愿者;从来都只是“潜水”业主群的,这一次很可能成了群里的信息员、观察员、建议员——大家与居民小区的关系前所未有地密切起来,对小区事务前所未有地关心,因为居民小区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前所未有地直接影响到大家的身体健康、生活便利和安全感。
一批“别人家的小区”因此在每日多如牛毛的信息中依然抓人眼球。比如同样是实行“无接触快递”的小区,“别人家的小区”或者由楼管二次分拣、二次投递到家门口,或者在小区门口摆上分类货架、指引小哥按楼号放置快递;而在“自己家的小区”,不得不戴着口罩挤在门口甚至小区对面空地上翻找快递。再比如小区里邻居要居家隔离14天,“别人家的小区”物联网、出门证齐上,买菜蔬、扔垃圾全管,管得住隔离户的人、暖得了隔离户的心;而“自己家的小区”,邻居到底能不能做到居家14天不出门,实在是一件心里没底的事……
关键时刻,小区物业的责任心和专业化能力,就在一个个快递盒、一张张出入证里;社区干部的担当心和凝聚力,就看他们的名字是不是出现在业主群里,电话是不是在居民的通讯录里;而社区治理的精细化程度就在居民的眼睛里——再美的幻灯片、再厚的表格、再华丽的小结,在深入小区、直抵人心的实干面前,都毫无吸引力。
那么,要成为“别人家的小区”很难么?
记者知道这样一个小区,租户占了一半以上,业委会“崩盘”3次,还炒掉过物业公司,在街道里也是个数得上的“问题盘”。疫情防控一开始,快递盒就堆在大堂里;节后返沪客流至,到底有多少返沪车,没人搞得清;就在几天前,还有业主在群里爆料“有开鄂牌车、带着行李箱的人要硬闯小区”……但偏偏,大家对小区管理的满意度比以往都提高了。原来,业主向物业提出“集中翻找快递太危险”后,楼管开始“二次分拣、二次派送”;业主拿着“别人家的小区”经验提建议后,小区开始学习凭出入证进出;业主群里引起高度关注的“鄂牌车硬闯小区”事件,也很快得到了物业的反馈——“开鄂牌车但未离沪的居民拒绝为访客登记信息”,居委会、派出所和物业次日即上门对当事人进行了教育。
这样一个小区,自然还不能和我们报道过的那些有丰富经验、深厚积累的“别人家的小区”相提并论。但是,它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这是优秀的居民区、优秀的“小巷总理”都必然具备的一点——和居民有通畅的沟通,把居民反映强烈的身边事当成大事,并且尊重居民的集体智慧。
事实上,听得到意见、听得进建议,能够把群众遇到的痛点难点解决好,就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达标线”。从这一点出发,上海各区融媒体中心这两天陆续开通面向群众的疫情防控工作问题建议征集渠道,并将问题迅速转报相关部门处理、将解决情况向群众反馈的做法,值得期待。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