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预料到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的顺风顺水,致使俄罗斯航天技术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会更快贬值,10月14日,俄罗斯生产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动力机械科研联合体,由其总经理伊戈尔·阿尔布佐夫出面,通过俄卫星网向中方隔空表态:愿意向中国出口DR-180火箭发动机,但不会提供生产技术。俄方的意思是,此款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俄方可以卖给中国了,但技术和专利除外。
这样的表态,中方已很难入耳入心。因为,这类表态中方已听得耳朵起了老茧。就引进DR-180,中俄拉锯式洽商已进行了数年,连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皆多次被“惊动”,可直到上个月,依然是常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
就在俄制造商通过俄卫星网再放“诱饵”的前一天,,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田玉龙向央媒披露,“我国已与30多个国家开展了政府间航天合作,推动了卫星技术,卫星应用和空间科学等领域的合作。其中,我国和俄罗斯航天部门,在火箭发动机,电子元器件,对地观测,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合作正在稳步推进。”
就中俄航天而言,田玉龙谈话的基调是“合作”,而不是单纯的一方有求于另一方,既然是合作,讲得是互相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在田玉龙谈及的中俄航天合作的四大领域,火箭发动机和深空探测乃俄方长项,电子元器件和对地观测则系中方优势。所谓合作,理所当然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如果俄方放下端着的身段,依中国的大国风范,中俄航天合作理当十分顺畅。
DR-180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液态火箭发动机之一,根据公开数据,其最大起飞推力可达400吨。可这东西不能作为中俄航天合作的筹码来使用,如果认为中方一时搞不出来就“奇货可居”,那中方定会转向“自力更生”。按照俄方的说法,这单大生意之所以迄今谈不拢,是因为中方只对DR-180的部分结构元件的生产技术感兴趣……
鉴于俄罗斯对中国航天电子元器件和对地观测技术(也即中国的高分专项工程)求之若渴,俄罗斯不好意思说“部分结构元件的生产技术”俄方不卖。转而改称中国不是《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的签约国,其没有说出口的后半句,无非是如果卖了,俄方就有违作为签约国所承担的防止导弹技术扩散之国际义务。
冷战年代,由美国牵头,七国集团全部参与,国际社会制定了专门针对中国这类国家的防止军工技术扩散的一系列规矩。其中最有名的是“瓦森纳安排”等四项,《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也系四项规矩之一。
问题抑或可笑之处在于,《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并非正式的国际条约,而是一份意向性文件,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和强制力,35个签约国(俄罗斯是中途加入)自愿遵守即可。所以,俄方的“违约说”实难说通,遑论中国本身就是世界上导弹品种最为齐全,导弹技术全球一流的“导弹强国”,何来“技术扩散”之虑?
中国接下来要上深空探测,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不可或缺。既然“研究型外购”之路一时半会儿走不通,那就自己干!
就在今年8月5日,航天科技六院自主研发的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燃气发生器-涡轮泵联动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该型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这条消息至少向俄美传递了两条信息:第一,中国自己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研发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第二,中国“大推”的推力比DR-180还大100吨。
把上述因素和进展都串起来把玩,俄方再次放出愿卖DR-180发动机之“风”,显然说明俄方真有点急了。可不是么,这类合作可不会有“柳岸花明又一村”!
(编辑:施荔)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