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多地连续高温让公众十分关注气候变化走向,网络上还出现了“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的说法,依据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者2020年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篇论文。对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通过官方微博辟谣,称援引的论文既不涉及未来10年的温度预测问题,更没有提出、也不支持“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这一结论。该论文关注的是极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CP8.5),到2100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可能变化;该论文工作与近期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和预测没有任何联系。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还介绍了相关论文的大致内容,指出要对本世纪末的长期气候变化进行预估,必须借助气候模式,但是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当前模式结果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在气候预估方面,其体现就是不同模式对于同样的温室气体强迫的响应存在差异。例如,参加“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35个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预估结果彼此相差很大。网上提到的学术论文为了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以给出更加准确的长期变化预估结果,采用了一种在国际上被称为“涌现约束(Emergent Constraint)”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当前气候状态与未来状态之间的可靠物理联系,利用当前丰富的观测资料来对气候模式的原始预估结果的偏差进行订正。
由此可见,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论文聚焦的是“涌现约束”这种方法,并非对未来气候进行预判。
事实上,对于今年高温的评价和未来气候走势,更适合参考国家气候中心的观点。
首先,国家气候中心在8月17日通过官方公众号表示,当前我国高温热浪事件综合强度已达1961年以来最强。
国家气候中心介绍,根据近日监测评估,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其次,对于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国家气候中心也没有做出过“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的判断。国家气候中心微信公众号汇总了该中心多位专家的专访,部分内容谈及未来趋势。从专访内容看,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普遍认为,从长期来看,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不仅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也会大幅度增加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和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类似的高温酷暑在以后的夏季会频繁出现。
专家指出,当前全球温室气体的影响效应非常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会成为一个新常态。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另一个特征也开始显现:高温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的特征将会越来越显著。例如,今年的高温出现的时间较气候值偏早,预计结束的时间较气候值偏晚。
最后,针对以上趋势,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建议,除积极采取行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外,还需及早制定适应策略,以降低或规避风险。
具体来说,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极端高温和强降水变化规律与机理研究;提高对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报能力;加强对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的灾害风险评估;科学规划和布局社会经济活动,提高区域适应能力;提前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