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买票难,很多人想到的肯定是演唱会票,不过这一两年,熟悉音乐剧的观众一定会感慨,现在要买张热门音乐剧票,也是难上加难,基本都靠秒杀。音乐剧这一艺术门类,在上海已经成功"出圈",走进大众视野,不过,当音乐剧市场的春天到来,和海外的成熟体系相比,本土作品还差了些什么呢?
最近,美琪大戏院每晚都人头攒动,原来是百老汇原版音乐剧《芝加哥》时隔一年又重返上海。观众孙一泓说:“我去年大概看了两次,原版的剧,在编舞、音乐上都是相当成熟的体系,这个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一部剧能在一年内两轮巡演,且场场爆满,外方导演也颇为惊讶。
音乐剧《芝加哥》驻地导演达伦·格里夫表示:“难以置信的是观众都是那么支持喜欢我们的作品,到剧场里来欣赏。我相信上海未来将会成为音乐剧中心。”
自2002年,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连演21场开始,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就渐渐风靡中国。从原版引进的《剧院魅影》、《狮子王》连演百场,到《妈妈咪呀》、《猫》中文版上演,上海总是国际顶级音乐剧进入中国的首选地。
统计显示,2018年,全国音乐剧演出场次达2460场,观众人数超过16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过4亿元,同比增长92.8%。但耐人寻味的是,火爆的大多是引进的世界经典,而原创剧却佳作难寻,票房也仅是引进剧的五分之一。
“在仅有的剧目里,也没有看到特别喜欢的剧。故事情节、到整个舞美都没有到国际一流水平。”观众说。
不少专业人士都清楚,中国不能仅仅是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的"海外票仓",更需要打造原创力作,做好文化源头。
目前,国内专业的音乐剧编导和能唱会跳善演的人才还十分稀缺。据曾在国外出演过多部音乐剧的王洛勇介绍,美国每年春季大概有700部音乐剧同时在排练,接受观众评判后层层淘汰,最终能够进入百老汇的可能只有一两部。
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中心主任王洛勇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我们缺人啊,我们懂戏剧的不懂音乐,学音乐的人没学过戏剧,我们会跳舞的不会唱歌,我们四个腿还不齐的情况下,我们就得抓紧培养人才。”
音乐剧市场还一度出现砸大钱、请明星,搞大制作的模式,对于剧目本身的打磨却不够重视。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表示:“从我们砸下去的钱,和我们最后收获的这个产品来说,收获的作品来说真的很不成比例。”
为解决原创力不足的问题,上海文化广场启动了首届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邀请有经验的导演、作曲、制作人,来帮助年轻创作者。上周六,首届"孵化计划"交出成绩单,《生死签》等三部作品,从77部投稿的原创音乐剧中脱颖而出,接受专家、制作公司和观众检验。
“小一年才磨合出来的,挺不容易的,行业里那么多戏,但是这么系统地做孵化是第一次。”《生死签》艺术总监周可人说。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这个跟有些创作一砸就是一两千万、几千万,做完以后两三场就刀枪入库,再也不演了,这个模式是很不一样的,我们是种子一样在生发的过程,来确认它可以跟市场对接之后,再加大投入。”
本月初,文化广场还携手上音、上戏等院校成立国内首家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挖掘行业新生力量。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也同步成立"演艺大世界·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孕育更多优秀的原创音乐剧。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表示:“原来我们做原版引进也好、中文版制作也好,都是对于这个市场的培养、促进,原创才是我们这个行业根本的基础。”
虽然目前,本土音乐剧原创作品的影响力、票房暂时无法与引进的国外大制作媲美,但原创才是行业的未来。好在,随着行业的升温,大多业内人士依然保持清醒,能够认识到目前国内的剧目与国外成熟制作体系存在的差距,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业内优秀人才,能够倾力于打造国产音乐剧,同时,回归创作的本心,让每一部作品本身能够值得观众的掌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齐越 实习编辑:李珂)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