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一体化发展“田野调查”,我们要来关注一条河和一个特殊的岗位“河长”。
这条河叫太浦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承泄太湖洪水和杭嘉湖涝水而开挖的一条人工河。它西起东太湖,穿越江浙两省,至上海后流入黄浦江,全长57.17公里。不过,因为三地对太浦河的定位各不相同,太浦河一度污染严重、黑臭难闻。
经过五年多的治理,太浦河终于又清澈起来。这是如何做到的?
昔日黑臭河 曾经上演两省边界村民冲突
许文伟,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镇西雁村党总支书记。现在,他还有了另一个身份:西雁村河长。流经村里的太浦河及其支流,水质有没有异常,沿岸有没有违规排污,这些都归他管。
许文伟告诉记者,现在河里面河虾也多了,水质也干净了,岸边也漂亮了,老百姓早上散散步走走,他们说心里很开心,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
宽约30米、深约2米的麻溪港(上游河段称清溪河),是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的界河。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因为水污染,今天清波荡漾的小河上,20多年前曾经掀起巨大波澜,震惊全国。
2001年11月22日凌晨,浙江王江泾一带的300多位村民自筹资金100万元,动用8台推土机、数万只麻袋,自沉28条水泥船,截断麻溪港,以拦阻来自江苏盛泽方向的污水。村民还自发组织了一百人次的护坝队,日夜守在坝上。
此事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后来被称为民间“零点行动”。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雯研究员看来,这一事件并不是坏事,是民众环保意识的唤醒,也给后面的治水工作开启了一个新的征程。它更像是一个警钟,是一个转折点。
“各扫门前雪”收效甚微 “联合河长制”尝试突围
自此,太浦河的治理,被提上了两地政府的议事日程,但效果迟迟没有显现。
因为行政区划的壁垒和体制机制的障碍,两地因污染引发的矛盾持续了十几年,不仅老百姓之间有矛盾,两地政府部门也因为管理机制的限制,无法实现有效沟通。
许文伟说,“刚开始是各扫门前雪,但各管各效果不明显,到水葫芦旺季的时候,就没有打捞,河面上全都是垃圾。”
水是流动的,污染物是漂动的,省际边界治水不可能只靠“单打独斗”。打破行政边界的阻碍,已经迫在眉睫。也正是基于此,两地突破了重围,从2015年开始,联合治理终于在水质监测上找到了突破口,跨界治水联防联治的新模式——“联合河长制”,在王江泾和盛泽之间,边摸索边推进。
2017年,吴江和秀洲两地签署了交界区域水环境保洁协议,将联合治水的范围再次扩大。2018年,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江浙两地的三级“河长”直接开启了跨区域聘任模式。令人欣喜的是,联合治水使得两岸“仇家”变“亲家”。
江苏省苏州市盛泽镇兴桥村党委书记孔文明表示,原先相互之间还有一些推诿,现在两地联合巡河以后,河两岸的两个村,工作一起做,也不分你我了。跨界,让他们感受到了两岸一家亲的感觉。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近年来,江浙两地逐步打破界河间的行政“藩篱”,共同对流域水环境实现精细化治理、管控。记者调查时,江浙两地干部均表示,跨界河湖水污染问题,看似在水里,但问题的根源在岸上。
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9年,江浙两省交界苏嘉运河王江泾国控断面、斜路港国控断面水质由五类提升至近三类;2019年实现了以三类水为主,而今年上半年,常态水质甚至达到二类水,水环境发生奇迹般的变化!
如今,享受到联合治水效果的两地人民,自发地将“联合”两字贯穿到了工作始终,不仅在水治理上要联合,就连社区事务的管理也要联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水里”,逐步扩展到“岸上”。
目前,西雁村跟兴桥村共同治理的小天圩河道是两地交界的一条内河,两地也准备一起联合治理,清淤、岸线打造等都按照两地统一的标准来实施。不过,尽管两地已经将“联合”和统一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式,但上下游经济结构不同、水平不同,江苏多工业、浙江偏农业,对于治水的资金保障和拓展工作的后续支持,“分歧”仍旧存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雯研究员表示,国家层面已经提出鼓励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过,这样的机制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资金如何筹措,如何建立一个合作的财政支出机制,如何付出,什么时候付,谁来付,付多少,这些问题都需要对责任和权力进行科学地切分,并在此基础上来建立一个制度的保障,这样才有章可循。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贺璟岚 吴振华 唐晓蒙)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