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文化心理学高峰论坛4月9日在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古镇举行。会上,成立刚满一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宣布继续扩大“科研版图”,正式成立上海交大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院。
儒家尚仁爱、道家重修身、佛教倡导慈悲为怀……这些古老的“东方智慧”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转化为“反内卷”的心灵利器?
202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太极拳锻炼可提高大脑功能,背后的“逻辑”,又能否应用于神经系统的临床治疗?
要运用当代心理学,来解答这些带着些许“玄乎”的问题,需要科学实证的方法论,更呼唤“学科交叉”。
中国文化心理学,便是这一“交叉学科”,它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心理现象、心理行为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试图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形成和发展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沃土的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同时,通过对理论成果的实践应用,在心理健康领域不断探索“中国方案”和“中国特色”。
上海交大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院将围绕“立足本土文化、创新心理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的宗旨,构建学术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普教育中心,推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发展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特色文化心理学学科,争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研究院建成一个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国家级核心学术研究平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和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的高端智库。
具体而言,研究院将充分发挥上海交大工科优势,以AI为黏合剂,深化学科交叉。一方面,通过开展心理学与国学、哲学、中药要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搭建世界一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学学术交叉和研究平台;另一方面,利用AI技术助推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通过大规模数据获取、精准数据分析、AI创设文化情境、智能辅助实验设计等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I+心理学”特色研究,通过深度交叉融合,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心理学中国学派,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文化心理健康思想。
首个交叉融合的“大动作”,便是同期举行的首届中国文化心理学高峰论坛。论坛汇聚全国近300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专研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融合之道,携手开启一场智慧与思想的深度对话,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中,探索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创新路径。
在主论坛中,暨南大学苏国辉院士、上海大学郭爱克院士、中山大学姚志斌教授分别以《心理健康与生活方式干预》《大脑-认知-心理的整体性-复杂性-演化性的探索及伟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医学的乡愁》为主题,深度交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学、医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平行论坛则分别以两个主题同时展开,在“认知、文化与社会”主题论坛中,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罗劲教授、北京大学谢晓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辛自强教授分别以《中国的积极文化与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传统文化与AI文化的对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高阶学习中的神经编码降维》《余香效应:利他与利己之间》《文化进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式》等主题,交流探讨了中国文化、现代心理学、AI等领域互相融合的前沿观点。
在夏镇夷论坛中,上海市东方医院赵旭东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骆宏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刘兰英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杨建中主任分别以《文化精神医学的意义与价值》《文化共生的心理范式:以心学视阈下焦点解决短程疗法创新实践为例》《中医五行音乐治疗与心理健康》《大模型时代文化断层、文化韧性与心理健康》为题,深入探讨精神心理与传统文化的创新交叉路径。
通过面对面的深度对话交流,专家学者们在思维碰撞中孕育出新的洞见,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思想启迪与学术灵感,也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跨领域的思想交融,也将进一步促进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合作,催生更多具有创新性与实践价值的研究项目,推动中国文化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持续深化与发展。
编辑: | 戴晶磊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