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成真”、“意念操控”、让瘫痪者“行走”、让失语者“发声”……让人畅想无限可能的脑机技术,无疑是今年站在“风口”的前沿领域之一。
在上海发布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后,浦东一家科创企业阶梯医疗的植入式脑机,完成全国首例医疗器械注册型式检验,这意味着产品可以正式进入临床。而浦东新区也在前瞻性地厚植产业生态,加速引领这一产业的技术爆发。
被植入脑机产品的小猴子,努力练习通过手杆,来操控屏幕上的红、蓝光标;而当饲养员悄悄拔掉手杆连接线后,小猴子依然会认为,只要转动手杆让蓝光标碰撞到红光标,就能获得奖励。此时,猴子其实已经是在脑控光标,完成打字了。
“在颅骨上开个小窗,大概三到五毫米,两根电极就可以通过这个小窗进去,这可以算作一个微创手术。”这套无线植入式脑机系统由浦东自贸区内的一家脑机接口企业研发。植入猴子大脑皮层中的电极,通过解码运动神经信号,转换成屏幕上的光标控制,它走的是和马斯克 Neuralink脑机同样的“侵入式”技术路线。产品的关键核心——电极,做到了只有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侵入性损伤。企业也因此获得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中国最大的一笔融资——3.5亿元人民币。
今年初,这套设备已成为全国首例完成医疗器械注册型式检验的“侵入式”产品,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已经在招募患者。而第一步也是离现实最近的应用,就是通过脑机来帮助瘫痪、失语等人群改善生活质量。“把大脑里面的信号提取出来之后,去控制一些外部设备,比如说像控制光标、控制手机或者平板之类的,发生高位截瘫或者疾病的状态,可能就需要这种脑机接口的设备,去帮助他恢复和电脑的直接交互。”阶梯医疗创始人李雪介绍。
相对“侵入式”,“非侵入式”脑机走得更快。张江有类脑企业已经能运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实现对游戏《黑神话悟空》的连续、精准操控。不需要鼠标、键盘、手柄等设备,人脑只要思考要做的动作,就能输出控制指令。
人类对于大脑的研究已持续百年,脑机接口概念的提出也有近40年。这几年得益于柔性材料、AI、脑电研究等各类技术平行推进;脑机接口技术也在持续突破。由于它处在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疗和人工智能的交叉点上,因此在相关产业底子丰厚的浦东,脑机企业数量已占全市近三分之一。
浦东新区科经委总工程师凌刚介绍:“浦东从脑机接口的全产业链来说,一个是底层的,包括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等相关的人才企业,都可以为这个产业形成支撑;从脑机接口的分类角度说,全植入、半植入,包括非植入都有布局,从整个链条来说,是比较完整的。”
不过,无论是“侵入式”还是“非侵入式”,目前的产品还是个体定制化的,一旦换一个人就要重新建模,因此泛化性较差。目前,浦东已有企业在前瞻性布局底层算法:用海量的脑电数据为“燃料”训练脑电大模型,未来有望赋能所有脑机接口产品。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李孟认为:“基本上就是借鉴语言大模型的思路,说白了就是‘见多识广’。我们看到过很多人在不同状态下的脑电变化,所以把脑电里面本真的这种特征,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下,就不用再进行定制化的训练。”
解锁大脑的“沉默密码”,让科幻迅速照进现实,上海今年已发布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国家也已把脑机接口的植入取出手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从“脑控”起步,之后再走向“控脑”,也许未来是治疗抑郁症、帕金森等脑科学难题的方向。脑机,到底能帮人类“链接”哪些可能性,每个人都可以展开“未来之问”。
前沿科技的每一步突破,都并非偶然,它必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2024年,浦东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已突破8300亿元,占全市比重45.9%,这种“热带雨林”式的产业生态、多学科的交叉协同、齐头并进,才是硬核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的底层动力。
编辑: | 尤颖慧 |
视频编辑: | 王岑峰 |
摄像: | 李刚 顾克军 蒋文越 |
责编: | 顾怡玫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