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新春,消费市场终于等来了久违的大客流。不过,对汽车市场来说,今年春节的政策环境比较特殊。传统燃油车的购置税优惠在2022年底到期,新能源汽车的“国补”正式离场。
降价、涨价、限时保价,国内新能源车企原本激烈的竞争更加白热化。当新能源汽车进入“洗牌”时间,百姓购车的热情会否受到抑制?而作为国内新能源产业最聚集的区域,长三角的产业江湖是否也会因此发生改变?
“国补”取消,市场如何反应
2009年,一份文件的出台,开启了新能源补贴时代。《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首次提出要以新能源汽车为今后的发展目标,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政府安排资金给予补贴。
然而,这场补贴的盛宴终究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根据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截止。这意味着,今年1月1日之后购买新能源汽车无法再享受补贴。
同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余卓平表示,其实“国补”曾计划在2020年就完全退出。那时他们的分析结果是,市场将遭受断崖式下降。
然而,仅仅三年之后,结果却是天壤之别。
在余卓平看来,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当前的阶段之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优势已经逐渐形成,当前中国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认知也已经成熟,这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已经具备了和燃油车直接同台竞技的能力,即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退出其实也不会影响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况且,免购置税等政策措施依然保留,也还会继续为新能源汽车“保驾护航”。
不过,具体到各家车企,表现却各不相同。
比亚迪、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等老牌车企率先带头涨价,上调幅度在2000元到上万元不等。而小鹏汽车、长城魏牌、岚图等品牌选择为“国补”退坡兜底。在这波涨价潮中也有反其道而行者,比如公认的电车巨头特斯拉。近日,“特斯拉降价”、“特斯拉中国三天获三万辆订单”等话题纷纷冲上热搜,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年的重磅新闻。
对此,上海社科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冯琦表示,这一现象并不奇怪。有人想用降价来占领市场,有人因为芯片短缺、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等因素选择涨价,“都是面对市场做出的选择”。当然,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补贴退出之后,就像巴菲特的那句经典名言“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一旦失去了补贴,考验的将会是各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无论是对于产业上下游的控制能力,还是在整个汽车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这些都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必须要向市场回答的问题。
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是否会因此受到抑制。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表示并不担心。首先,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的攀升,已不再是财政补贴的刺激,而是市场自身的内驱力。纵观全年,“预计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可能还会微增,大概在3%左右的这样一个增速。”
每三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出自长三角
新年伊始,苏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暨项目集中开工签约仪式在太仓举行,总投资916亿元;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汽车电子及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等各细分领域。10天之后,博世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又在苏州举行,这回总投资超过了10亿美元。
而这只是长三角抢占新能源产业赛道的一个缩影。
梳理《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可以发现,深圳、上海、北京、武汉、常州位居全国前五名,南京、苏州、合肥则紧随其后。而这其中有半数都来自长三角。除了上海,榜单里最亮眼的城市当属常州和合肥。这些城市之中,常州是唯一GDP不满万亿的城市。尽管如此,这里集聚汽车相关企业数量超过3400家,居全国一线水平。
而合肥作为新能源投资热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实力争夺“新能源之都”称号的城市。2022年1-10月份,合肥新能源车产业和智能网联产业链共计实现产值931.03亿元。目前,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占到全国的38%,这相当于每三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台出产于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为何“偏爱”新能源?在余卓平看来,这并非偶然。在燃油车时代,上海就率先形成产业布局,如今上汽荣威和名爵等品牌已经是国内自主头部企业,而且海外发展很强,吉利、长城、奇瑞等企业也在江浙有巨大的产能,这进一步强化了上海周边的产业链地位。
随着汽车进入新能源时代,三省一市深度融合发展。这些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整车企业、研发机构、零部件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等组成的群体的内部活力很强。形成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长三角新能源汽车的强大竞争优势。
“0补贴”之后,作为长三角支柱产业的新能源汽车,并不会就此“停下脚步”。不过,要想跑得更快,产业生态仍有进步空间。比如,充电桩建设。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但充电桩建设速度明显有些滞后。目前,公共充电桩已经得到政府大力发展,但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内的“家用充电桩”还面临“门难进”的难题。如果能找到合适方法破解,新能源汽车还会有一个“飞跃式发展”。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秦扬轲 朱声波)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