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来,上海市政府的实事项目都涉及"为老服务"。在去年上海市政府31个实事项目中,为老服务项目有四项,而今年增加到了六项,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为老服务工作更加重视,更加顺应群众需求。
老年助餐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不仅要价廉还要物美,既要让老人吃饱还要让老人吃好,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还需要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上午8点半,华东医院食堂后厨里,为静安寺街道准备的老年爱心餐已陆续出炉,分送到各个助老服务站。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还会有专人送餐上门。
静安寺街道胶州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负责人吴琪璐向记者介绍,在采用饭盒的时候,尽量使用保温盒,并且坚持在站点烧饭,这样即使菜有一些温度变凉,但饭还是热气腾腾的。
上午10点多,服务站里也陆续有老人过来用餐。陈立阿婆告诉记者,自己在这里“搭伙”十几年了。365天,天天有供餐,菜式品种也很多。另一位阿婆陈幼霞坦言,如果每天自己在家烧饭,是很累的,有这个乐龄生活馆,它不仅是就餐点,还可以交朋友。
两荤一素一汤,这份爱心餐,从2006年开始,已经坚持了十三年,哪怕过年也从不中断。现在街道的7个助餐点,每天来就餐的60岁以上老人,超过1000人。而随着物价的上涨,餐费也从最早的4元一客,提高到了2017年的每客10.5元,老人支出8元,政府补贴2.5元。但对于供餐单位来说,这也仅是勉强支撑而已。
华东医院总务处处长焦昌安透露,现在供应给老人们的爱心餐如果放在市场上,售价大概应当是在18元左右。
2018年起,街道还是决定涨价2元:政府补贴不变,老人自己支出从8元增加到10元。不过这2元钱一涨,预订量立马下降了一成。
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方佩尔坦言,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接受服务的,有孤老,有低保低收入的,还有高龄的,他们在经济上确实有压力。
那么,老人对餐食物美价廉的要求,与不断上涨的物价和人力成本间的矛盾,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上午11点,91岁的贾淑英老人和儿子一起,到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的社区长者食堂来用餐了。荤素搭配选了9个菜,总共80元。
贾阿婆告诉记者,娘俩等于吃两顿,中午这里吃,晚上带回去。
洋泾社区老龄化严重,从2011年起,街道决定开办老年助餐点,免费提供店面,并申请公益性组织的水电煤价格。至于运营,则全部交给专业的餐饮公司。
浦东新区洋泾街道服务办主任陈晓琳表示,专业的事情需要让专业的人来做,运作得好,那么盈利部分是服务提供者的,如果说运作得不好,那么经营者也会主动从中寻找问题。
刚开始时,食堂仅针对老人开放,由于为老助餐的公益性,餐食定价都不高,负责人鲁小锋很快就感受到了运营压力。“最终还要走上市场化运营这条道路,那我们就摸索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鲁小锋将手头20多个助餐点和5家养老院的共5000份餐饮集中承揽过来,这样菜价能下降15%到20%。节流同时,还要开源。2018年1月新装修的社区长者食堂开业了,每天推出荤素搭配的菜品40多个,每份价格1元到15元不等。不仅面向老人,还向社区住户和附近白领开放。一个月后,每天的就餐人数从150人增加到了900多人。
在依靠扩大客流量实现了微盈利的同时,对社区内的老人用餐,则根据不同年龄段,提供不同额度的折扣,保证食堂服务老人的公益属性不变。民政部门表示,类似这样的模式,将成为今后上海养老助餐服务的主推方向。
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副处长黄井波表示,鼓励街镇通过利用养老服务设施,和正规的社会餐饮企业来合作,那么从食品安全这个角度来讲,老年人的餐食是有保证的。
根据上海的有关规划,未来三年无论助餐网点数量还是服务人数,都要在现有800个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每个街道都要建设一个社区食堂,每3到4个居委要设立一个助餐点。
市民政局表示,到2022年,出了助餐点数量增加,助餐服务供给能力,则要达到日均16万人,让更多老人能吃上这餐安心饭。此外,对于助餐布局尚属空白点的地方,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在探索流动型的助餐车方式,让社区老人能够就近、且方便地享受服务,使整个供餐体系更加完备。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邱旭黎 编辑:朱永斌)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