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教育部《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期。条例第一条就开宗明义:“规范校外培训活动,提高校外培训质量,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教育需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专家看来,新规对于教育培训行业既非完全开放,也非再度收紧,而是强调要依法推进,规范整个市场。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给出解释:“条例给予了非学科类、素质类的培训机构一个合法的申报程序,将来这一块只要达到基本的行业设置标准,还是应批尽批、能批快批,满足学生和家长更加多元个性的需求。”
事实上,在“双减”政策落地后,不少教育培训机构早就开始了转型调整。
“想做一个可以送外卖、可以送快递,自己在家里就能买到的无人机。”“我想做一个自动的寻书书架,可以通过语音的方式查找自己想看的书。”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来自沪上某知名培训机构科创学院的一群六年级学生。在那里,理化老师会带着孩子们玩激光切割机,制作小小卡丁车。“过去对于物理化学老师的要求,就是做题,告诉学生题目怎么做,但是现在,物理老师都是动手达人。”这家机构的产品与教学管理中心总经理刘清源这样说。
除了推出大量素质类课程,不少机构还在努力拓展科学探究类课程。一家教培机构项目负责人张桑梅子表示,这样做能“让孩子在收藏、观察、动手实验的过程当中,爱上科学、爱上探究。”在某教培机构副总裁杨勤看来,“往素质类方向去转型,也拓展了其他业务,比如说在职业教育这块有了新发展。”
除了教培机构,条例也明确,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场所也可承担校外培训职能。静安区文化馆馆长盛琴娟对此表示:“我们引进了摄影艺术的公益展览,同时还有周末美育的课程,动手的、益智的、街舞都有,让小朋友有更多接受美育教育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征求意见稿后还附了一份起草说明,其中特别提到,在推进依法管理的同时,要"正视家长的合理培训需求"。其实,沪上各中小学也在积极探索,从课堂教学到课后服务,针对学生需求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有效减轻他们额外培训的负担。
求真中学就引入了黑科技。每个孩子会在平板上收到老师推送的练习,但每个人的内容各不相同。老师力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推送不同难度,不同阶段的一些资源”。而学生们觉得这样因人而异的教学很有效果。“语文数学英语软件都会有,整理出错题本,以便我更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还为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后服务”时段提供查漏补缺服务,通过提升教育的优质均衡,从本质上让孩子们回归校园。求真中学校长陈明宏表示:“集团化办学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各成员学校,老师对孩子们知根知底,知道他缺什么,就给他补什么,补得非常高效,政策落地让‘双减’落地更加有空间、有时间,也更加合法、合理。”
专家指出,未来对于校外培训的监管,执行过程将更有法可依,而条例的征求意见也透露出了一个明确信息,“双减”正成为教育领域的“长久之计”。“双减当中,各个地方已经形成了一些好做法,好经验,要把它们上升到法规高度,这样就能强化刚性,在执行当中更有力度、更有效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如是说。
编辑: | 尤颖慧 |
视频编辑: | 王卫 |
责编: | 虞之青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