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主动联系有差评的互联网商家,向其收费删差评;一头购买打差评的消费者的信息,取得联系后诱导其有偿删差评,再从中赚取差价来牟利。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就破获了这样一起侵害公民信息案。专案组经侦查发现,河南某科技公司就是这样将“删差评”这件事做成了生意,在河南、安徽等地同时收网时,抓获了犯罪嫌疑人12人,扣押了作案电脑20台、手机55部,查获了公民个人信息数万条,涉案金额200余万元。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无独有偶。去年8月,浙江义乌警方也曾接到群众举报,称其在某购物网站上购买商品时,因质量问题给予了差评。但随后他发现自己的评价信息被删除了。经查,该团伙依托某科技有限公司电商培训的机会,积攒了大量精准客户资源,并利用新电商急于引流、提升销量的心理,定向推荐有偿删差评等非法业务,从中牟取暴利。
有网友透露,删除一条差评,商家需要付出30元左右,消费者可以获利5元左右,中间人则可以获得其中的差价。为什么删差评会有利可图、成为生意?
差评这个名词,是伴随着电商的兴起而出现的。为了让网购也和线下购物一样方便靠谱,电商平台设计了评论区供消费者分享真实购物体验,而其他人也可以从中获得关于商品的真实信息。这个初衷无疑是好的,既维护了双方的权利,也有助于创造良好的交易环境。
但是,由于差评或者说展示差评可能导致用户不下单,从而影响用户转化率,一些商家开始在删差评这件事上动起了脑筋。有的直接联系消费者,有的则付费求助于第三方,目的都是为了让消费者删除差评。尤其是一些新电商,存在急于引流、提升销量的心理,对于删差评有着更迫切的需求。同时,部分消费者也愿意删除自己的差评,换取一些蝇头小利。而在不法分子的眼里,买卖双方对于删差评的需求就成了一种商机,删差评也由此成为有利可图的生意,甚至形成了庞大的灰色产业链。
殊不知,这笔生意已经违反了我国多部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则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在违法违规的同时,有偿删差评这种行为伤害到的,还有消费者对商品作出真实评论的权利,尤其是作出差评、展示差评的权利。律师岳屾山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的权利。消费者有权对他所接受到的商品和服务进行评价,其中不但包括好评,也包括差评。只要评价是实有依据的,商家或电商平台就无权对其进行改写或删除。从这个意义删来说,差评权是消费者不可剥夺的权利。
岳屾山同时表示,维护消费者的差评权对于促进企业经营和电商平台发展也至关重要。企业要想赢得市场,只能依靠过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依靠诚信守法的经营行为才能实现。修改或者删除消费者的差评,无异于掩耳盗铃,虽然暂时蒙蔽了一些消费者,却不是长久之计,最终一定会自食其果。
岳屾山还提醒,部分商家和不法分子为了将差评抹去,对发表差评的消费者采取了骚扰甚至暴力侵害的手段,已经对消费者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冲击了正常社会生活秩序,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应由公权力介入制裁,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履行职责,进行严厉打击制裁,实行联合惩戒。而电商平台方面,也可以采取一定方式,告知和提示经营者不得干预消费评价以及干预消费评价的后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金梅 阮丽 张蕴昆)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