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的“毛细血管”,在吸纳就业、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体量较小,一旦市场和环境发生变化,很容易会因资金、场地、人才等各种问题陷入困局。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31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释放出明确而积极的信号,要激活民营经济。近两个月来,在上海市工商联的支持下,《新闻透视》记者兵分多路,在传统制造业、餐饮、新能源、文旅等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进行蹲点,去探寻这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痛点难点,面对困境,他们又是如何用韧劲和拼劲,求新求变谋发展。
从今天起新闻透视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中小企业蹲点日记》,第一集,我们跟着记者潘窈窈前往崇明岛,这里有一家为国际知名品牌锅具做代加工的制造企业,如今遇到了怎样的新问题。
只需要一个多小时,一块不锈钢片就可以变成一口锅,这里的流水线上,每天能产出数万口锅。
位于崇明的上海冠华,是一家专做锅具的民营企业,他们的会议室里,常常会传出这样的“争吵”声。
“开发这个新的手柄,是华而不实,成本又那么高”“现在年轻人的想法都不一样,需要颜值,需要这样的款式。”围绕着一根手工的木质手柄,创始人黄勇和儿子黄华峰,又开始了“拌嘴模式”。员工们早已司空见惯。
从1979年开始,创始人黄勇带着村民们从一家村办小厂做起,后来靠为国际知名厨具品牌做代工生产,有了现在的冠华,年产1500万只中高端锅具,产值可达5、6亿元。然而,三年前,疫情的突如其来,让一帆风顺的外贸代工生意,订单直线下滑。要不要另找发展新路?要不要转型?父子俩的不同理念,让争执成了常态。
上海冠华股份董事长黄华峰称:“2009年的时候,我就注册了‘喜时’自有品牌,当时老爸不支持,没办法放手一搏。”
而上海冠华股份创始人黄勇则称:“内销是一个全新的销售模式,万一失败,什么都没有了。”
两代冠华人,一个坚持继续守住外贸市场,一个希望抓住机会做内销,把自主品牌做起来。虽然有40年锅具生产经验,但打造自有品牌,无异于从头来过,这让黄勇难免有顾虑。“最主要还是要有自己的实力,又要做外销,又要基本建设,所以资金对我来说,压力比较大。”
而儿子黄华峰告诉他:“不用怕。时代的需求,特别是现在国内消费者,也认可国有品,我们有这么多年的经验,完全可以把我们自己的国货品牌,国货产品,提供给我们广大消费者。”
不过,这条转型之路,走起来并不容易。做代工,主要就是把控好产品质量,而要做自己的品牌,则需要做研发、做营销、做市场,投入不小,短时间内也未见得能有收效。冠华想瞄准的国内锅具中高端市场,目前占主导的还是几个国际大牌,虽然投入了数千万资金,研发新材料、新工艺,但品牌缺乏知名度,陆续推出的新产品,销量都平平。
冠华于是又做起了直播:“喜时品牌主打的户外的锅具。”“控温芯片,什么时候温度高,温度低,它是知道的。”
根据年轻人的喜好,这场直播推广的是针对户外露营研发的新产品,但吸引来的观看者,也不过只在百来人。粉丝增长速度不算快,但大家都有心理准备,知道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上海冠华股份电商总监顾燕坦言:“我们的品质,我们的产品,也不亚于国外的品牌,每位粉丝增加,都对我们很重要很宝贵,一个品牌,它就像是婴儿一样,从0到1,大家认知,要5到10年,甚至更漫长。”
现在,品牌的打造,主要交给年轻一代去操心,而黄勇则主抓产品质量,他坚持每天一早都下车间去转转。在他看来,不管是外贸还是内销,产品质量容不得瑕疵,推出市场后,也要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不断优化细节。
一个品牌的崛起,绝非一朝一夕。如今,冠华的生产线上,生产的锅具,有一半继续出口海外,还有一半则国内市场,“喜时”的品牌,还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新老“冠华”人都相信,只要真的有用心打造好这口锅,这个国货品牌,终有被认可的那一天。
上海冠华股份董事长黄华峰坚信:“我们必须得走,这一步必须跨出去,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有很多优势,中国品牌,中国市场,我们可能比国外的企业,更了解中国老百姓。我们一定是把价廉物美,适合中国老百姓市场的产品,推给消费者。”
(记者:潘窈窈 王毅 精编:朱玲敏 编辑:由由酱)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