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宽,原河南郑州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王宽这些年在郑州很红,不是因为他豫剧唱得好,而是因为他去茶楼卖唱。为了让客人多点自己唱曲,他甚至在花甲之年再度学艺,练成了川剧绝活变脸。王宽做这些,是为了抚养六名孤儿。
晚上七点,位于河南金水区闹市一隅的这间茶香村茶楼依然冷冷清清,王宽带着我来到这里,这是他经常来唱戏的茶楼,也是他为了抚养孩子外出“卖唱”的第一家茶楼。
来到熟悉的茶楼,台下并没有茶客,舞台是空的。
王宽走上台,表演了他最熟悉的唱段。尽管已经76岁高龄,尽管心脏动过手术,但走上戏台,那眼神、那步伐,与我曾在资料中看到的王宽别无二致,英气逼人。
王宽说,2001年把六个孩子接回郑州的时候,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经济情况。但是问题很快出现了,那时候他们夫妇俩人加起来的退休工资仅有3000元,根本满足不了六个发育中的孩子穿衣、吃饭。思来想去,王宽顾不上面子,选择了下茶馆去卖唱。
十多年前郑州的茶馆,用王宽的话来说,就相当是现在的KTV、娱乐会所;全国上下,那时候甚至北京的茶馆都没有郑州来得热闹。然 而,商业性质的茶馆并不是王宽所擅长的舞台。年纪大了,扮相不漂亮,没法像年轻艺人那样给茶客们低头哈腰,王宽在后台坐了半年冷板凳。沮丧、强烈的挫败感 逼着这位豫剧名演员琢磨新的门道。
王宽开始学习川剧变脸,将变脸和豫剧融合在一起表演。
他又开始学书法,在表演完后为茶客泼墨挥毫,让演出更丰富。
获得了茶客的认可,王宽就这样一点一点攒起了孩子们的生活费。
一台BP机、一辆助动车、一个塞满戏服的拉杆箱,每天晚上八点半到深夜2、3点,甚至凌晨5、6点,王宽就奔波于郑州各个茶楼。传呼机一响,他就照着上面显示的地址奔去,王宽把这叫“赶场子”。往往早晨孩子们出门上学了,王宽才带着一身倦意回到家里。有的时候,同为豫剧演员的王宽夫人王淑荣,也会在忙完家务之后赶来支援,陪着王宽在茶楼唱上一段。
全家福枕头
王淑荣给我说了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那天,她的母亲正在住院,为了200元的演出费,王淑荣暂时离开去“赶”个场。没有BP机,没有手机,老母亲突然病危,家人通知不到王淑荣,她错过了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机会。
抚养6个孤儿,还不是王宽的全部负担。王宽的外孙王海龙,从小便患有渐冻症。我不禁想,家里已经有个每天需要照顾的病人,为什么还要给自己添负担,去领养六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王宽告诉记者,这六个孩子,有些家里唯一的亲人就是患有癌症的爷爷奶奶,家里连屋顶都漏着雨,那时候要是自己不把他们带回来,这几个孩子们就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而这一养便是17年,在这中间,除去孩子们的衣食起居,王宽夫妇更为在意的是对孩子的教育。
养孩子容易,教育孩子难。那时候,处于青春叛逆期的王文胜还曾逃学去网吧,乃至离家出走五天。孩子不懂事,王宽夫妇并没有放弃,而是以心换心。“我们不图什么回报,我们只是希望把这些孩子培养成一个正直的人,不要走上歪路。”
十七载,曾经懵懂的少年已经长大成人,老大王海波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而年纪最小的汪欣也大学毕业一年,走上了工作岗位。周日的上午,王宽夫妇特意准备了很多面皮、韭菜和猪肉,因为周末孩子们总会抽出时间回到这个家来看一看,一起吃一顿饺子。
一家团聚
围坐在客厅,擀面杖的声音混杂着春天韭菜的香气,我似乎又想起那天在茶楼王宽唱的那几句自己改编的戏,“……你妈妈教你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你却唱成了世上就属爷爷亲,这一声唱得我热泪滚滚,冲跑了多年的万苦千辛……”
【七分之一】“卖唱”背后
(看看新闻网记者: 谢抒豪 燕晓英)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