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会话邀请嘉宾: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振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雯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陈建军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安徽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 孔令刚
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多维凸显,势头强劲
主持人: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上海“龙头”作用如何体现?
王振: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增强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动能方面充分发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引领性带动作用。上海可积极放大自贸区的各个功能平台,支持长三角各地对外开放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要降低门槛、降低成本,争取更多长三角企业入驻自贸区,共享自贸区特有的功能平台;另一方面可积极探索上海自贸区空间飞地模式,让各地更快更直接地复制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与创新政策,扩大服务半径。
二是在增强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驱动力方面充分发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辐射性带动作用。上海要加快释放全球科创中心的各种创新动能,积极向长三角地区辐射扩散,有力提升整个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发挥重大科学设施的辐射服务作用;推动一批重量级科研院所和新型研究机构在长三角地区建设分院、分所、分中心;推动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向长三角各地延伸;主动牵头推进创新要素的统一市场建设等。
三是在增强长三角地区世界级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充分发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支撑性带动作用。可发挥上海平台优势,为各地行业领军企业提供服务;可发挥上海信息优势,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提供信息大数据服务;可发挥上海人才优势,为各地产业集群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智力服务。
陈雯:上海发挥长三角核心作用,最重要的是推动自身发展要素流向周边地区,使服务管理品质的“高峰”扩散到周边地区,形成“高原”。比如,加快金融市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开放,既做强自身的国际金融和贸易服务功能,也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升级和市场开放。
再如,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率先培育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制度构建能力。
陈建军:第一是国家战略的引领。作为直辖市,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层级体系中的首位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群发展中,上海的发展目标和行为更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安排与实际需求,为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队”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引领与支撑。
第二是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引领。上海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其高度成熟的本地市场及国际化水平使之成为长三角对外开放的标杆和“显示器”,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和人才向上海集聚,并通过上海向长三角其他地区和城市扩散,从而推动整个长三角国际化程度提升。
第三是制度创新和发展理念的引领。上海的每一次制度创新,都对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如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有力推动了长三角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上海提出的打造四个中心对浙江杭州的民间金融、宁波舟山国际大港建设等产生了重要的溢出效应。
最近上海全力打造全球科创中心,同样深刻影响和提升了长三角其他城市地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如江苏提出打造全球科创产业中心,杭州提出打造全球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等等。总之,上海在发展的理念、高度、格局上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引领作用非常显著。
第四是产业转移的引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在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对江浙两省乡镇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和苏南地区的产业分工日益深化,有力地促进了苏南崛起。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上海和长三角各省市之间基于空间分布优化和产业链垂直分工的产业转移更趋深化,这种企业主导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纽带和主要动力之一。
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步履坚实,前景可期
主持人:长三角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近年来三省一市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合作、加强区域改革联动方面积累了哪些好做法好经验?上海在推动长三角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长三角其他省市应如何抓住契机,跟上“龙头”?
陈建军:长三角发展合作、加强区域改革联动的经验至少有五点:
第一,以推进市场导向的改革开放带动区域发展联动和区域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市场化程度高,民营企业发达,长三角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以市场化改革为先导,推动产业转移和企业跨区域发展,在要素跨区域流动过程中逐步弱化行政壁垒,推动了区域间联动发展。
第二,建立了多方协调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通过多年推进,一个包括三省一市主要领导人座谈会,常务副省长会议,省级发改委地区合作部门和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三层四方的区域合作体制初步建立,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了成熟稳定的体制机制保证。
第三,构建了以上海为龙头的多元多中心网络化世界大都市群。除上海继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外,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无锡等城市也已进入或正在走向国际著名城市行列,一些中小城市如浙江义乌、江苏昆山等也已在国际化进程中体现出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
第四,在全球科创中心发展目标引领下,区域创新体系的框架已基本成型。
第五,绿色发展正在成为长三角全域共识,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绿色发展带,打破区域壁垒,共同治理环境,已经成为全区域发展的行动纲领。
王振:上海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好示范带动、服务辐射和牵头协调作用。
在示范带动上,要坚持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从对外开放到科技创新,从政府职能转变到城市服务功能,先走一步、走高一步,为各地提供更多鲜活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和制度设计。
在服务辐射上,要以更加积极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配套,推动服务网络向纵深覆盖,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和资源要素向各地辐射,推动更多的产业链项目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布局,形成更加开放和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牵头协调上,要坚持主动作为、创新机制,推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多方位合作、共建共享,特别要用新的模式牵头构建更加积极有效的产业合作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
陈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的带动。江苏临近上海的苏州、昆山等城市改革开放以来获得长足发展,重要动力之一来自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直接带动和上海资本技术市场势能的直接辐射。在发挥自身所长的基础上,充分依托上海、主动学习和对接上海,是江苏落实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此,江苏应鼓励更多区域与上海紧密合作,可以在基础设施连通、科创基地和产业发展、土地开发、治理体系共建等方面谋求更开放的制度创新空间,一方面解决上海自身的功能疏解需求,一方面共同探讨突破行政约束的市场化运作方法,切实把上海能量、经验和资源辐射出来,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和上海再起航创造强劲新动能。
即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上海更好带动周边地区、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一个技术和市场的共享平台,可以更好促进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建设,让长三角企业看到更多的投资机会、市场潜力,有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这又是一个促进形成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开放的平台,有助于上海树立更加开放、更为包容的形象,更为自觉地发挥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范围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包容促合作,在大格局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带领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更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孔令刚: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推进,长三角区域呈现出新变化和新趋势。2017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要求上海从长三角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近年来,上海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既是上海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上海要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集聚更强大的辐射力和国际高端要素配置能力,同时带动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和合肥向创新型全球城市转型升级。
在此过程中,安徽要更好地把握长三角区域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趋势,超前研究科技革命、互联网、交通方式变化以及腹地城市的崛起对区域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基于自身的禀赋优势,面向全球吸引和整合创新资源,促进国内外两个资源要素市场的高度集聚、整合、融合,争取在更多的优势领域抢占高端、走在前沿。
要进一步构筑完善与长三角创新联动发展的互联互动通道,强化安徽在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中的作用,推进安徽在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级、产业协同分工层次、经济层级和区域地位的跃升。
更高质量一体化需协同联动,提质创新
主持人:当前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哪些问题,下一步应怎样增强一体化,让长三角“龙头高昂,长龙劲舞”,共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建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起步早,推进平稳有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阻碍要素流动的行政壁垒,特别是通过多年实践形成了包括决策、协调、执行等多个层面的相对完整的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但从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出发,长三角一体化依然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
协同治理模式的完善和一体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要真正提高长三角协同治理的效率,需要将政府行为和市场配置资源机制进一步结合,在一体化体制机制中进一步体现市场主体和主导产业的引领企业作用,鼓励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链空间分布优化;要进一步加快从市场一体化向社会政策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民生服务一体化方向转变,实现长三角区域和城市群社会发展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治共享;要防范化解、着力解决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开发区之间同质化发展和过度竞争问题。
要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以竞争求合作,以竞争求创新,更有效率、更有秩序、更有规范地竞争合作、共赢发展。
孔令刚:经过多年来各方努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三省一市的合作联动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交通联动不足、产业发展联动不足、创新联动不足、对内对外开放联动不足。
特别是在创新联动方面,还存在区域内创新分工格局尚不完善、创新资源共享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不充分、区域创新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建议在创新联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要素市场、对外开放等6个领域,加大力度探索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升级路径。
以创新联动发展为例,长三角三省一市需要加快构建新型区域协同发展关系,实现创新要素在区域内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的链接与聚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更高协同发展阶段转变,协手打造“长三角创新共同体”,推进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创新升级,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更大力量。
王振: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短板,长三角地区应从深化区域合作,构建一体化体制机制着手,谋求经济共同繁荣和高质量发展。
一要大力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一体化水平。既要提升长三角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城市的对外、对内立体交通枢纽能力,还要织密高铁网、城际轨道网、高速公路网、机场群,大幅改善长三角非核心区各个城市的对外交通和物流条件,造就这些城市的新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后劲。要重视数字智慧、新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引领基础设施建设。
二要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一体化水平。发挥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消除行政壁垒,鼓励他们以一体化的紧密合作模式,在长三角地区建立合力布局的创新、教育基地。
要加快推进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建设,针对当前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市场仍然比较突出的地方分割问题,发挥市场在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区域协同起步,逐步消除导致市场分割和碎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向统一的一体化市场迈进。
三要积极提升产业链布局的一体化水平。发挥长三角地区腹地广、成本梯度明显的特点,根据各地环境资源承载力条件,推动各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梯度布局的产业链空间体系。
建设一批空间合理布局的重要配套区,推动布局在上海及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一些产业项目向其他地区扩散、疏解,扩大参与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区域空间,打造世界级领军企业引领下的多中心专业产业集群,共享一体化效应。推动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现代物流链建设,打造多层级的产业链空间体系。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