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关注垃圾分类,上海要打赢这场持久战,除了全社会动员起来,硬件改造也必不可少。但对于寸土寸金且空间有限的市中心老城厢地区而言,不管是新设一处垃圾箱房,还是腾出一块地作为可回收物中转站,都面临不小的难题,那么,他们是如何来破解的呢?
芷江中路660弄小区门前的这个沿街凉亭,每天上午和晚上的两个时间段,都会变身为生活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此前,这里曾是一处大型铁皮垃圾箱,由于小区内没有垃圾箱房(有一张以前的图片在内网/洪焕铨:芷江中路660弄门口),居民都会把垃圾往这里扔,既不美观,也难以提高分类实效。考虑到小区内没有地方增设箱房,街道方面利用大铁箱的位置打造出一个多功能空间:通过和居民协商确定垃圾投放时间,由环卫部门送桶上门,并派志愿者引导;其余时段则撤桶清洗后,将矮凳翻下,供行人休憩。这一来,原本居民扔垃圾的尴尬便迎刃而解,街边也多了一道风景线。
小区居民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以前都在门口到处扔的,什么地方都有的,角落里什么,现在好很多了,有了这个蛮好的,干净很多。
据了解,宝山路街道内共有小区75个,其中近三成都是像芷江中路660弄这样沿马路的开放式小区,公共空间极为有限。为此,街道方面走访调研,最终在这些小区周围,通过沿街垃圾箱改造等方式,设立了17个定时投放点,源头减量成效明显,平均每天可分出湿垃圾近40桶,可回收物近20桶。
静安区宝山路街道芷江中路294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许玉祥表示:两个多月运行下来以后,效果很好,分类正确率可以达到至少90%。
海防路上的这个智能可回收物中转站占地仅10余平方,其面积之小是中心城区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普遍遇到的问题。为此,街道方面充分利用原有场地的高度,把立体车库的模式复制到可回收物货架上,通过自动化设备,将源头收运来的可回收物按照品类,分别放入对应的货柜内暂存,有效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负责人蒋逸男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不用架子的话那就只能堆物品,会滑下来,基本上也就是只能达到第一层的高度,我们现在利用上这个架子,我们的空间利用率是两倍以上。
而小区的可回收物在这里先作短驳,再集中送往集散场处理,也大大减少了收运员的时间和人工成本。试运营两个多月来,这里可实现辖区内日均近20吨可回收物的流转。
可回收物收运员王安平表示:方便多了,时间很节约的,以前都送到很远的,送到十五公里开外。现在就方便了,直接朝这里送,小区到这边很方便的,走过来几分钟就到了。
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表示: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2万个分类投放点的规范化改造,建成可回收物服务点近万个,中转站144个……本市的垃圾分类全程体系建设正有序快速推进中。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洪焕铨 实习编辑:朱怡萍)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